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倦勤齋、符望閣、竹香館,這些都是故宮迄今為止尚未開放的地方,此番有幸跟隨《上新了▪故宮》走進深秋的寧壽宮花園,在清冽的氣息裡,心不覺也沉靜下來。看到眼前充滿了機巧的房屋構造和美輪美奐的居室裝陳,不禁遙想,回到乾隆年間的紫禁城,園子的主人又會在這一刻做什麼呢?彼時的盛世天光在這令人大開眼界的傳統之美中依然閃爍著金塵金影,彷彿從未走遠。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寧壽宮花園,是乾隆晚年為了自己之後太上皇的生活修建的“幹休所”,從乾隆三十六年到乾隆四十四年,整整修了8年,為他的退休生活下足了功夫。既然是養老宮,修建寧壽宮的初衷就很明確,立意一定要區別於他當皇帝時日常生活工作的養心殿,所以寧壽宮中就有了一座養性殿,乾隆還專門有一則《題養性殿》:

養心期有為,養性保無慾。心動而性靜也,要之均宜得養。

通過表述養性與養心之間的不同,專門表達了對退休生活的期許,而倦勤齋的“倦勤”二字也凸顯了他“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也該歇歇了”的想法。但正如《上新了▪故宮》情景還原裡表現的那樣,皇帝總是放不下家國天下,放不下手中的權力,也正像史實顯現的那樣,他退位時還是反悔了自己歸政於新皇想法,又宣佈了繼續訓政25年的上諭,待他百歲之後再全身而退,所以之後他後來也一直未搬出養心殿。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不過乾隆雖然在後來忘卻了他的初心,但他在營建寧壽宮時,卻是頗費心思的,起碼設計園林也是他的一大愛好。中國的園林以江南為典範,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審美理念和工藝水平,更在明末清初時湧現了大量如《園冶》、《閒情偶寄》等這樣闡發園林設計的書籍,乾隆對這些著作非常喜愛,也時時研讀,並以他的理解付諸在宮廷園囿的設計當中。我是不懂園林營建的,不知道寧壽宮花園是否體現了中國建園的精髓,但從乾隆所說的“略師其意,不捨己之所長”這句話中,起碼他是覺得他已經得到了園林設計的要旨,並在古人的基礎上有了更進一步創造的想法。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從寧壽宮現在所呈現出的樣貌來看,囊括了當時清中期帝王眼中最精巧、最全面的技術,這一點實在很乾隆。我常在《造辦處活計檔》中看到皇上的硃批,都是要求添加上更富機巧的內容,要做出前代技術達不到的新物價,他是不是更像我們現代攢電腦或是改裝車的技術控?著名的清乾隆官窯粉彩鏤空轉心瓶,正是在他這樣的指導下產生的。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在《上新了▪故宮》的片子裡,我們已經看到了大量諸如此類的工藝,像竹絲鑲嵌、百寶鑲嵌、掐絲琺琅、竹簧雕刻,極盡了當時工藝的最高水準;像符望閣裡的雙面鍾,鐘錶已是當時人很少能見到的西洋玩意兒,而造辦處的工匠不僅學會了這種精密儀器的製造,並且還超越了當時中國人對鐘錶的設計認知,創造出雙面的效果。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上新了故宮——圓一個紫禁城裡的江南夢


乾隆對寧壽宮裡的每一處裝陳的都要求達到最好,都要有成熟的技術,看到倦勤齋內精美絕倫的通景壁畫,我們很難想象早在18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如此超前的三維立體室內裝飾,以西洋的畫技,描繪中國宮苑的內容,而且還用園林佈景的方式,讓實景的楠木仿竹工藝與畫景相呼應,實在令人驚歎。其實這已經不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嘗試通景畫的使用了,早在乾隆七年,為了裝修建福宮的敬勝齋,皇上便派意大利人郎世寧以西洋透視畫法仿圓明園半畝園內通景畫繪製“滿架藤蘿”於室內,後來在裝修養心殿時,又派郎世寧的學生伊蘭泰、王儒學繪製通景畫,到了營建寧壽宮時,通景畫已經達到了極為成熟的程度。不過早期通景畫,是將壁紙貼於牆面,再著人繪畫,如同西方教堂中的壁畫一樣,但到了繪製倦勤齋時,已經改為先畫牆紙,再對牆體進行貼附,就如同我們現今裝修用的壁紙一樣。這一時期的通景畫,從審美、設計到工藝,已經趨於完美。

金鳥度影遲花漏,彩燕迎韶拂錦箋。幾閒因之勃吟興,也如春意漸和宣。

這是乾隆專為通景畫所題寫的御製詩,尤其是“幾閒因之勃吟興,也如春意漸和宣。”兩句中透露出的那份半遮半掩的得色,此時的乾隆大概正坐在倦勤齋的暖炕上,欣賞著自己精心打造的小世界,享受著“天下之大,無不為我所用”的夢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