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字當頭 從地方“兩會”看“因城施策”

中國建設報


“穩”字當頭 從地方“兩會”看“因城施策”

“確保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成為今年地方“兩會”的熱詞。多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房地產調控以穩為主。此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完善住房保障體系”,“一城一策”等也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

明確提出“三穩”

上海市要求,房地產市場調控不動搖、不放鬆,實現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房價保持總體穩定。河南省強調,加強市場供需雙向調節,堅決遏制投機炒房,加強城市之間政策聯動和統籌協調,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責任。福建省提出,健全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切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不少地方還明確了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措施和方法。陝西省提出,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防控房地產領域風險。四川省提出,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深圳市強調,以更多經濟手段構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加快住房制度改革配套政策落地,並推進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試點。

“政策總基調沒有變,依然是‘穩’。”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學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認為,今年,各地房地產市場發展不會離開“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這個主基調。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核心就是要防止房價暴漲暴跌,“房住不炒”的定位沒有變。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指出,2019年各地在房地產市場調控中應保持政策的連續性。要科學分析、比較評價,要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和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進行調控,防止投資投機“捲土重來”。

易居研究院智庫研究中心總監嚴躍進分析認為,各地“兩會”透露出“穩”字當頭和強化預期管理的信號,表明各地樓市調控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將會持續下去。

2018年年底至今,菏澤市、青島市、珠海市等地對樓市政策進行了微調。對此,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認為,在不同城市,調控表現出的地區性差異有利於樓市整體保持平穩。不論怎樣,微調都是為了“趨勢的穩定性”。

強調住房保障

“以加快解決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為中心任務,健全城鎮住房保障體系”是2018年年底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明確的2019年十大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住房保障也成為一大焦點,各地相關措施的力度比往年有所加大。

北京市提出,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加強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統籌,多渠道建設籌集政策性產權住房6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1.15萬戶。廣州市提出,2019年要加大住房用地供應,擴大戶籍家庭住房保障覆蓋面,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3.2萬套。上海市提出,新增供應各類保障房8萬套。深圳市提出,加大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籌集力度,建設籌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8萬套、供應3.4萬套。南京市要求完善住房保障機制,新開工保障房450萬平方米、竣工200萬平方米,實施棚戶區改造300萬平方米。安徽省預計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1.45萬套,基本建成10.19萬套。福建省2019年計劃完成棚戶區改造4.5萬套。

中國社會科學院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尹中立表示,在住房問題中更加強調住房保障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黨的十九大確定下來的“一個定位和設計”。

易居企業集團首席執行官丁祖昱表示,重視保障、鼓勵租賃,一直都是這幾年國家政策強調的方向。今年,各地在住房保障的建設和節奏上也不會有大變化。

補齊租賃“短板”

2018年年底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補齊租賃短板”。為構建租購併舉的住房格局,各地加快了補齊“短板”的速度。

北京市表示要多渠道建設籌集租賃住房5萬套(間)。廣州市在新增租賃住房110.4萬平方米之外,提出要成立5家國有住房租賃企業。上海市將新建和轉化租賃房源21.2萬套,新增代理經租房源14.6萬套,建成住房租賃公共服務平臺。深圳市提出,加大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籌集力度,完善住房租賃監管,出臺專門政策嚴控住房租金過快上漲。南京市提出,加大公租房貨幣化補貼、高校畢業生租房補貼等措施的落實力度。

此外,天津、福建、江蘇等多個省市提出,2019年將增加長期租賃住房供應,堅持租購併舉,大力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

優客工場創始人、北京市政協港澳臺僑工作顧問毛大慶表示,租賃是今年房地產市場的熱點之一。在北京這種特大型城市,預計有3000萬平方米~4000萬平方米的存量閒置資產。“如果把這些資產改造成整租整管的公寓、職住平衡的項目提供給市場,將有利於推動房源的有效供給,也便於房地產市場的有效管理。”

對於房屋租賃市場出現的諸多不規範現象,毛大慶認為,“規範租賃市場,很難有‘一刀切’的政策。政策應跟隨市場和供需的變化進行調整。”

丁祖昱認為,重視保障、鼓勵租賃是構建“租購併舉”住房格局的重要一環。今年,多地在補齊住房保障和租賃“短板”的基礎上,還將加強制度建設、金融支持,以推動租售“兩條腿”走路。

“一城一策”加速落地

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不少省市明確將研究出臺“一城一策”的房地產調控方案。

福建省提出,落實城市主體責任,編制實施住房發展規劃,福州市、廈門市編制“一城一策”實施方案。河南省提出,2019年將繼續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制,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實行“一城一策”。江蘇省提出,2019年要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落實好城市主體責任,因城施策健全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杭州、寧波、成都、長沙等市還明確將開展房地產市場調控“一城一策”試點。其中,成都市明確提出,研究“一城一策”具體方案,制定“因地制宜”政策,精準調控房價,實現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努力滿足市民多元化住房需求。

嚴躍進分析認為,“一城一策”的提法明顯增強,充分說明政策已經清晰、未來各地將有較多動作。

“‘一城一策’既能賦予地方調控一定的靈活性,同時能避免統一調控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在‘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一城一策’已成為核心政策邏輯。中央定原則、地方定細則,才能夯實政府主體責任。”貝殼研究院院長楊現領表示。

58同城聯合36氪日前發佈的《2018年~2019年返鄉置業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在大城市工作的人群中,52.7%的人有回到家鄉及周邊城市置業的意向,另有38.0%的人選擇留在工作的大城市拼搏。與2018年的58.7%相比,2019年返鄉置業意向人群佔比有所下降。

相關專家表示,返鄉置業熱潮“降溫”表明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逐漸趨於理性,也是各地“因城施策、分類指導”的具體體現。三四線城市房價的平穩有利於長效調控機制的建立,進而弱化房地產的投資屬性,實現“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