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祭孔?


我們為什麼要祭孔?



祭孔的形成源流


祭孔,是華夏民族為了尊崇與懷念至聖先師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廟舉行的隆重祀典,兩千多年來從未間斷,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稱作“國之大典”,成為世界祭祀史、人類文化節史上的一個奇蹟。

祭孔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孔子故宅闢為壽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孔廟。


我們為什麼要祭孔?



漢高祖劉邦過魯,以“太牢”祭祀孔子,開歷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各地紛紛建孔廟,至直縣縣有孔廟的盛況,孔廟逐漸演變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

自唐玄宗於公元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後,祭祀孔子的活動開始升格。宋代後祭祀制度扶搖直上,明代已達到帝王規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達到了頂峰。清朝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後8次親臨曲阜拜謁孔子。

十七世紀以來,中國周邊國家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也興建了許多禮制孔廟。18世紀以來,隨著孔子思想的對外傳播和華人的外移,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其他國家也出現了許多孔廟。全盛時期,世界上共有孔廟3000多座,其中禮制孔廟2000餘座,是世界上最多的禮制廟宇。

民國政府明令全國祭孔,其程序和禮儀做了較大變動,獻爵改為獻花圈,古典祭服改為長袍馬褂,跪拜改為鞠躬禮。1986年,沉寂了半個世紀的祭孔大典經曲阜市文化部門挖掘整理,在當年的“孔子故里遊”開幕式上得以重現。2004年祭孔大典由家祭改為政府公祭。


我們為什麼要祭孔?


祭孔的歷史意義


祭孔大典用音樂、舞蹈等集中表現了儒家思想文化體現了藝術形式與政治內容的高度統一,形象地闡釋了孔子學說中“禮”的涵義,表達了“仁者愛人”、“以禮立人”的思想,具有較強的思想親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藝術感染力,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和樂氛圍、構建和諧社會、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作用。

新的歷史時期的祭孔大典,不僅將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群體集體緬懷先聖、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華美德、提高民族素質、加強民族凝聚、增強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激勵後昆奮進、促進世界和諧、推動人類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同時也將在中國文化史、世界祭祀史、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

東方聖人--孔子及其倡導的儒家文化所代表的價值、精神、智慧,亦將因之弘揚光大,造福中國千秋萬代,澤被世界人類。


我們為什麼要祭孔?



我們為什麼要祭孔?


儒房融科生長在齊魯大地,根植於孔孟文化。“儒”是企業的名字,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企業的根。

從最初對“仁義禮智信”的吟唱誦讀,到如今的潛移默化、蒂固根深,儒家思想給了儒房融科更多的思索空間和沉澱的時間。作為一家尊崇儒家文化,倡導“以人為本”的情懷企業,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企業文化滲透和價值塑造。

我們堅信,對於文化的探尋和人文的信仰,終究會讓我們在這個急速變革的時代,在時間匆忙的汪洋裡找到那顆堅韌的稻草。而這,恰恰是可以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最終的、文化自信和力量!


我們為什麼要祭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