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持續的輸出?

1月6日去廈門參加廈門馬拉松,正好與“在行”約見過我的學員見個面,因為我在北京,學員在廈門,異地的職業一對一課程只能通過遠程視頻來完成。

人與人的鏈接,無論網絡多麼方便,即使能通過語音和視頻解決人與人的溝通,但“鏈接”的意義永遠不如“我和你”能夠面對面。

絮叨半天還沒切入主題,也是想強調人與人見面之後交流的內容更有深度。“每天寫一篇文章靈感從哪裡來”,也是基於我們這次深度交流的成果。

基於上次我們就職業規劃的問題大家就彼此的觀點又延展開來,冰同學分享了上次課程的收穫如何運用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中,對自己的未來有了重新定義的模型。

同時我也分享了近幾個月的變化,比如每日輸出一篇文章,調整了跑步的節奏,開展線下訓練營等活動。

冰同學很好奇的問:“老師,你每天輸出一篇文章,頻率這麼高,那如何輸入呢,靈感都從哪裡來呢”?

誒,很好的問題。

正如我輔導過的幾百位學員,他們都會提出職場中遇到的各種問題,200人,每個人提出5個問題,就是1000個問題。各種問題我不可能都有身臨其境的經歷,如何給學員們解答呢?

如何才能持續的輸出?

我給冰同學舉了一個例子:

半個月前年底公司覆盤大會,算是老闆“下基層”,與公司所有員工進行的一次務虛交流會吧。

會議的主題是圍繞著老闆寫的一篇文章,所有員工根據自己所在的崗位,針對公司業務發展、企業運營管理、自我業務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老闆與管理層現場採集所有員工的建議和意見,以對公司的整體業務管理方式進行優化。

似乎每個人都有了一次“吐槽”的機會,對公司的各種制度的不滿、管理的不人性化、對業務人員綁的太嚴、管理流程冗雜等紛紛各抒己見。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我關注職場人發展這個主題,看似一個“務虛交流會”,但這背後反映出一系列有關職場發展的“秘籍”。

這些工作場景的每一個內容都是職業規劃課題最好的素材和靈感。

比如這次會上,兩個小時的討論會,反映出以下職場問題,我既可以作為文章的輸出,也可以作為一個小課題融入到課程中:

1、公眾場合如何發言

看似是務虛會,作為老闆,平日關注基層員工的機會不多,甚至想讓老闆聽自己一次彙報,也是根據級別的等級來斷定是否有被老闆“接見”的機會,所以看似一次對所有人普通的會議,但對單個員工來講,這是一次“決定自己生死的報告會”。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確有其事,2018年初,在一次年底述職彙報會上,在輪到一位董事總經理做工作彙報時,正要打開他的ppt,老闆突然說:“你們接下來彙報的,不用ppt了,就隨便聊聊”。

可想而知,這位董事總經理,也許沒意識到這次5分鐘的彙報“如此突如其來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因為他沒有做充分的準備,沒有了ppt他就沒有了思路,以致在幾分鐘的彙報中出現“嗯”“啊”“斷片”的情況,可想而知,因為他是董事總經理,因為老闆對他有更高的期待,但他們沒有做到這個崗位應該賦予的表現力,同時讓老闆及管理層看到他的邏輯和對工作的態度......

老闆在他彙報後說:“我就想聽聽每個人的腦子裡的思路是否清晰”,還記得老闆之前說“隨便聊聊”麼?你真當是隨便聊聊麼?

之後不到兩個月他便被辭退了,在幾個月的觀察期內,業務中沒有作出可喜的成績,那次彙報中,老闆也表現出強烈的不滿,也不相信他未來能做出什麼,連試用期延長或降薪留職的機會也沒有,直接被辭退了。

能說彙報不重要嗎?

接著說說本次務虛會,需要每個人多角度、全方位準備這次發言的內容,那些發言之前沒做準備的,發言過程中表述不正確價值觀的,發言的內容“詞不達意”的,甚至發展的表達能力、個人狀態等都影響組織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和評價,老闆是能夠通過一兩次短暫的試水看得出這個人是不是具備優秀職業經理人的素養,老闆之所以是老闆,因為他就是老闆!

2、如何評估自己在公司的價值,看崗位就知道了

按照發言順序分別為業務部門、管理部門、後臺部門,按照順序就知道所在部門及自己的崗位在3、6、9等的哪個位置。業務部門永遠是一個公司的生命源頭,唯有業務先創造價值,才有管理者和後臺人員的支持,沒有業務其他的都無從談起。

業務部門反饋的因市場情況和公司產品近期出現的各種問題,幾位業務同事提出了要求對業務的考核管理措施優化,老闆意識到這是一個共性的問題,在會議進行時就做了表態,足以看出對業務部門資源傾斜,給你們創造好的條件“幹成事!”,相反當後臺的一位財務人員提到流程冗雜,導致自己效率低下,希望優化流程時,老闆直截了當的回覆說:“這就是你所在部門的業務屬性,如何優化要靠你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改進,有些流程是省不掉的,有些瑣碎就是有本崗位性質決定的”。

不知當時這位妹子聽完老闆的話做如何感想。相對業務部門是創造價值的崗位,而後臺更多的是支持和服務,註定是在瑣碎、週而復始、重複性中度過每一天。

崗位決定不了你的未來,但崗位對你的“塑造”決定了你的未來!

3、如何判斷本公司業務發展前景,及整個行業情況

什麼是最好的學習?唯有關注一線業務人員的反饋,是為中後臺同事打開一些視角的入口,長期在辦公室內部辦公的人經常碎碎念,我似乎對業務一知半解,甚至對業務的動態無所知。那類似這樣的會議有認真傾聽麼?如果你是一位處在基層的員工,平日很少主動或被動關注到企業發展的思路和行業發展趨勢的問題,而這次會議上的內容你會留心聽進去多少呢?

這是最好的學習機會,是找自己定位的機會,思考我所做的工作是否在公司的核心業務上,職業技能成長是否是行業發展主航道上,等等。一次這樣的會,多次這樣的會,做個“有心”的聽眾也是積累做自我職業成長深度認知的素材。

4、你是核心“人財”還是即將被優化的“人材”

這個問題在上述第2話題中可以解讀一部分,從另一個角度,工作彙報也好,問題反饋也好,除了反映當下問題,還要延展業務未來發展的的策略、執行的方案、達到的效果等,老闆最愛聽的這些,你所持有的觀點老闆會一一做出點評,點到他興奮或痛楚之處,他會時不時給出一些觀點和建議,同時可以看出老闆對你當下業務開展,未來業務規劃是否持有信心,下一個晉升崗位空缺是不是等著你,還是琢磨你也是降薪、裁員的對象了。

是給公司能持續帶來價值的“人財”,還是用一段時日的“人材”。彙報不定“生死”,但彙報會提前暗示給你這些信號。

如何在接下來的工作中緊急調整方向、調整業務結構、優化產品內容等,決定了自己是塊“材料”還是能給公司帶來價值的“財料”。

以上四點,它們僅僅出現在一次“務虛會”上,但每一個小話題都可以作為我文章輸入的素材,也都可以作為課堂上職業發展話題的小案例,這就是創作的靈感。

回到問題的本身,每天寫一篇文章或分享一個內容,一種是通過讀書或主動參考相關信息學習,先輸入後再輸出,一種是就是發現並提煉生活中的素材,而充實生活素材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經歷”。

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生活場景就是我們創造藝術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