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10萬人失業,誰是下一個?

今天上了頭條且與我們在場的每一位息息相關的一篇文章“知乎裁員300人”、“歐美清潔巨頭ISS集團以及美國車企福特同一天發出信號表示,將展開大規模裁員,逾超過10萬人”。

說明繼2008年金融危機後新一輪經濟危機來臨。勢頭之大,或持續時間更長。每一位職場人似乎也都感受到了緊張的氣氛,經濟衰退之際,誰會是下一個?

一天10萬人失業,誰是下一個?

本人從事金融12年,對2008年的經濟危機那年的記憶仍深刻。對於一個剛畢業兩年的小白,從主觀意識的角度,還感受不到金融危機與自己這樣一名基層員工有哪些直接關係。正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有個不合適的理由就走了。緊接著找工作,還算順利,大概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加入了一個投資銀行。竊喜中充滿好奇,有機會在“洋”企(港資企業、加拿大籍老闆)見見世面了,看著自己與清華、北大、復旦、香港中文大學等翹楚為伍,也覺得自己腰板筆直,身邊的人水平也把自己拉高了自一個“檔次”,同時感恩老闆的“賞識”。

在剛入職的第二週的週一集團HR一早把我叫到辦公室,很平和的語氣說“公司現在準備裁員,你是剛入職的新員工,做好思想準備”,語畢,一臉懵,接下來的一週都沒緩過神。等著任人魚肉,畢竟剛來一週,公司怎麼處置都是合理的。

一週過去了,隔壁的行業分析師小李和投資經理郭娜先後離開了,我靜靜地等自己是下一個被通知者。

一週又過去了,好像風平浪靜了...

再後來我在那裡順利度過了4年。

回想起那次危機為何自己能夠躲過一劫,我想這就是危機下每一個企業老闆的生存之道,活著是王道。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活著?每一個員工的存在能否為企業“活著”貢獻綿薄之力?

1、開源(生產者):在市場低迷、業務停滯,誰還能另闢蹊徑、開疆擴土?這無非會給老闆帶來希望,會給企業增添“生”的機會,還能讓老闆對未來有可預見的希望,我加盟公司的那個時點,雖入職時間不長,但我的資源儲備及開拓能力,也許能帶給團隊些許希望,或是“倖免遇難”的核心。我們把這一類人叫“生產者”,他具備一定的生產能力,能為公司帶來資源、業務。

2、節流(消費者):砍掉那些佔用資源、浪費資源、消耗性的業務和部門。剪掉臃腫的“組織”。因為已無法看到他們為企業提供造血的能力。所以,加盟公司已經一年的那位分析師和投資經理不得不離開。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為“消費者”,只能按部就班,有業務才能做,沒業務即處於靜止。

知乎裁員300人,被宣告離開的人連發懵緩神的機會都沒有,只有五分鐘,離職人員的簽名都事先簽好了,這就是現實。

新一輪科技革命衝擊和消費環境的鉅變,讓傳統企業危機來臨,企業唯有通過“瘦身”、放棄邊緣部門、降低成本來“活著”,當企業要“瘦身”時,那誰又是下一個呢?

當反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是否從另一個角度有深入思考,留下來的人是因為什麼?你是不是在“邊緣部門”?你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是否有讓企業留下自己的理由?

我們看到了,唯有在核心部門、能為公司開源、能把自己變成生產者,才有可能“倖免遇難”,即便被錯殺,還能找到下一家。

2019年或許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2019年或許是未來10年最好的一年。

失業不可怕,我們要知道“為什麼”?同時也給那些繼續在崗位上奮鬥的夥伴們,只有時刻保持危機感,才能在危機來臨時臨危不懼。

2019年很冷,唯有具備核心競爭力,在思考中前行,“熬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