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 科技行者編者按:CNET總部記者親身體驗了微軟剛剛在巴塞羅那發佈的Hololens2,他的感受是這一次雖然沒有《太空蜘蛛》或者《我的世界》作為演示,但使用舒適度確實得到提升。而按照科技行者記者在微軟昨天發佈會得到的官方說法,舒適度提高了300%。儘管舒適度是一個很難量化評估的指標,但是從臺上嘉賓(沒錯,是一位戴眼鏡的嘉賓)的外部穿戴感受來看,確實是頗為輕盈的。

自2016年HoloLens發佈以來,幾乎每一次微軟的大型會議,Hololens總會成為最引發全場觀眾目光的東西之一。相比其他公司,微軟確實非常重視混合現實這種媒介表達,並正在將這項技術推向建築工地、工廠車間、手術室和教室。HoloLens正在為人類提供一種新的工作、學習、交流和做事的方式。

昨天發佈會的主題是——計算的新紀元。根據微軟的描述,這個新紀元的重要載體之一是數字世界,Hololens為代表的技術則將把這個數字世界從二維屏幕帶到三維世界。

某種程度,你會認為微軟正在做一系列打通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工作。Hololens2不是微軟在MWC的唯一發布,另外一款產品是Azure Kinect DK,這是一款開發者工具包,它將諸多人工智能傳感器集成於一個設備中。其核心是為HoloLens 2開發的TOF深度傳感器、高清RGB攝像頭,以及一個七麥克風圓形陣列。如果說Hololens2是將數字世界呈現給真實世界的設備,這個Azure則是將真實世界數字化的工具平臺。微軟的目標是做到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無論是人、地點還是事物。

微軟CEO薩提亞也現身了昨天的發佈會,他再一次強調了微軟在智能雲和智能邊緣兩個維度的作用,而Hololens2和Azure Kinect DK就是微軟在智能邊緣的最新成果,也是連接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橋樑。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作者現在正處微軟公司總部,親身體驗HoloLens 2的演示項目。通過位於地下的長長走廊,穿過一扇沉重的金屬側拉門,我在微軟員工的引導下進入了這個如汽車生產車間般的項目所在地。這裡瀰漫著一股橡膠輪胎的味道。在我面前的底座上,擺有一輛ATV全地形車。另外,房間各處都堆放著工具與零件。

這時候,工作人員將一部HoloLens 2交到我手中,並提醒我如何用它學習修車。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 HoloLens 2產品設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仍然自成一體

微軟公司的HoloLens終於回來了。3年前,該公司發佈了這款混合現實頭戴設備的初代版本,而如今的新版本已經開始接受預訂,價格為3500美元,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全面出貨。通過試戴,我發現不用摘眼鏡就能很輕鬆地將它套在頭上。這種感覺有點像配戴一臺工業工具,或者焊工面具。設備顯示內容非常清晰,我進行了眼動追蹤設置,眼前出現了一個網格點。我跟隨著該點從一個角落看向另一個角落,又從一側望向另一側。整個過程完全沒問題,效果也很好。據瞭解,接下來微軟最新打造的Dynamics 365 Guides還將引導應用正式啟動,負責為使用者提供使用指令集。

更確切地說,這臺設備就像是擁有了實際轉向指示的谷歌地圖,或者是能夠直接顯示拼裝手冊的樂高產品。當我把目光移向漂浮在面前空中的一張張指示卡片時,系統就會提醒我首先要讓車子保持穩定。現在,一個浮動的箭頭從3D空間中延伸向前,提醒我車子上的換檔部位以及我應該如何對其進行切換。完成之後,我眨了眨眼睛並進行下一步。接下來,我開始調整車子底部已經鬆掉的鏈條。一個長長的虛線箭頭指向靠近牆壁的一隻工具箱,並進一步提示使用其中的棘輪。在這一步操作中我差一點抓錯了,好在及時意識到箭頭指向的是另一個工具。我把目光投向下一張卡片,有一條弧線向我展示了前往螺絲盒的路徑,並將其擰進正確的孔位。

有時候,箭頭的排列會出現一些問題。同時,我也很好奇,我會不會抓到錯誤的工具?如果我犯了錯誤,程序會及時加以糾正嗎?我真的應該試著抓起錯誤的工具,看看設備會有什麼反應——有點後悔。而且必須承認,在空間當中放置指向箭頭有點像構建一個大型3D導航器,感覺上有點奇怪。在試用過程中,我不禁想到任天堂產品特別是Labo的使用經驗——這是一款任天堂專門為其Nintendo Switch開發的遊戲,能夠指導玩家通過屏幕上的指示利用精美的紙板進行創作小玩具。想象一下,配合HoloLens 2,這款遊戲可能會到處彈出指導信息,並指向玩家面前的真實物體,而且整個系統完全以3D方式呈現。這樣,世界一下子變會成樂高主題套裝的模樣!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試用沒有出現蜘蛛織網遊戲,我也沒有玩到《我的世界》或者《光環》。四年之前,微軟公司一直在強調HoloLens當中的遊戲載體屬性,但如今微軟的整體態度也發生了轉變,更多地展示其在企業應用場景下的巨大潛能。HoloLens 2是一臺能夠切實幫助企業員工的實用性設備,這意味著AR技術開始成為員工完成工作的重要助力。這臺頭戴式設備非常舒適,能夠提供更好的視頻以及更出色的眼睛與手部追蹤體驗。另外,它還與更多微軟雲服務相關聯,而這些服務又能夠進一步對接各類iOS與Android應用。

我還記得去年曾在Magic Leap上體驗過《查理的巧克力工廠》,而微軟HoloLens 2在使用感受上就像是Magic Leap的終極追求。當然,雙方可能還需要溝通以確定這項技術的下一步發展方向。

另外需要強調一點,這款HoloLens並不適合大眾消費市場。其主要面向工廠中的工人,因為只有他們才可能為了工作而花費數千美元去購買一個工具。事實上,微軟公司多年以來一直都不真正關注消費級AR頭戴設備。目前,微軟正致力於以實用性的方式提供更好的混合現實體驗,同時耐心地等待相關應用程序、開發人員以及其它關聯行業的持續發展。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 在新的版本中,顯示部分能夠像焊接頭盔一樣掀起

當魔法走進現實

顯然,增強現實技術不再只是痴人說夢。蘋果與谷歌公司一直在手機領域中探索這一技術,而包括Magic Leap在內的不少頭戴設備廠商也在努力設計出一種舒適、功能性強且能夠隨身攜帶的全息顯示解決方案。

第一款HoloLens的問世更像是一項成就或者一種標誌,因為它可以自成一體、不需要電線甚至完全無需接入任何設備。而微軟如今推出的新一代HoloLens 2也並沒有引入什麼全新概念,但卻確立了一款頭戴式設備必須具備的三大核心要素:眼動追蹤、更大的視野以及更出色的手部追蹤能力。當然,它也更加舒適,而且對需要佩戴眼鏡的用戶非常友好(包括我本人以及我的同事們),能夠讓我們輕輕鬆鬆罩在眼鏡之上,帶來非常好的體驗。另外,HoloLens當中使用了一塊高通850移動處理器負責運算執行,同時還配合微軟自己的AI引擎以替換上一代HoloLens所使用的英特爾處理器。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對於沒有實際比較的朋友們來說,這一次的新設計在觀感上似乎與上代產品沒什麼區別。但我得告訴大家,新一代版本明顯沒那麼笨重,份量也確實輕了一點。通過諮詢,我們確定本代版本的重量減少至566克,摺合1.25磅。雖然相較於初代版本的579克,摺合1.28磅,減去的重量似乎非常有限,但之所以使用感受得到極大提升,主要歸功於其重心分佈的大幅調整。這一次的新版本加厚了用戶後腦部位的護墊,而前部佈置則相對較小。如今產品的整體重心位於耳朵再靠後一點的地方,這意味著使用感受有點像“戴上一頂棒球帽”。我鬆開頭帶,將設備戴在眼鏡之上,仍然沒有任何問題。新的重心轉換意味著我們再也不用花整整5分鐘時間才找到舒服的配戴的位置。通過試用,我們覺得新版本更像是背上一個揹帶設計更出色的揹包。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另外,新版本甚至還提供了翻蓋式的顯示部分設計。顯示鏡處能夠向上掀起,用戶可以輕鬆迴歸真實視覺或者更輕鬆地執行常規工作——此前由合作伙伴開發的微軟Windows Mixed Reality品牌VR設備就一直採用這樣的設計。我很喜歡這種自在的感覺,現在我可以在演示當中隨時擦擦自己的眼鏡,或者撓撓額頭。

HoloLens 2的硬件仍然自成一體,與前代設計一樣,它不需要任何額外的腰部配戴裝置(Magic Leap One就使用了這樣的設計)。當然,這同時意味著HoloLens的頭戴本體部分要比Magic Leap One更大(後者價格為2295美元),售價也比其貴上1000多美元。這樣的差價無可厚非,因為Magic Leap One逼迫我戴上隱形眼鏡,或者再配一副能夠與其槽位匹配的鏡片——目前,Magic Leap還不支持我的這種鏡片。相比之下,HoloLens 2能夠直接容納我的眼鏡,我非常喜歡這樣的設計。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眼動追蹤:距離讀心術只有一步之遙?

眼動追蹤並不是VR及AR當中最重要的因素,至少目前還不是。第一款HooLens並不提供眼動追蹤功能。當然,Magic Leap One已經支持這項功能,HTC Vive Pro Eye以及Varjo VR-1等高端企業級VR設備也開始引入。眼動追蹤功能可以識別出用戶使用內置攝像頭時的位置,這意味著大家不再需要移動頭部。

HoloLens 2的眼動追蹤主要用於兩大場景:它能夠測量眼球運動並藉此與虛擬物體進行交互。另外,微軟也開始利用新的眼動追蹤攝像頭進行生物識別以保障安全。HoloLens 2通過Windows Hello進行虹膜掃描,因此用戶可以立即登錄Windows並啟動個人賬戶,或者藉此保存自己的個人設置選項。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之前體驗過的大部分眼動追蹤技術都會因為配戴眼鏡而受到一定影響。比如,必須把帶子調鬆一些,才能避免HTC Vive Pro Eye早期版本的演示無法正常起效。使用Tobii的眼動追蹤VR技術時,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好消息是,在進行幾輪HoloLens 2演示體驗的過程中,這種問題一次也沒有出現。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在此次體驗當中,我試用過的唯一一項眼動追蹤實際用途,就是利用自己的快速眼動在無需移動頭部的情況下選定某個虛擬物體。我可以直接盯著這些物體並通過指令使其爆開,從而製造出大量虛擬水晶碎片。當然,這項功能還有更多實際用途:以Tobii為代表的眾多企業軟件廠商正在利用眼部追蹤技術為用戶創建所需要的分析結果與熱圖,從而改進培訓效果。

但在談到其它眼動追蹤技術的應用方向時,似乎出現了一點偏差。微軟公司技術研究員Alex Kipman表示,HoloLens 2的眼動追蹤攝像頭能夠通過微小的眼部變化以及用戶的注視位置來測量相應情緒。

但是,如果HoloLens都開始預測用戶的感受,甚至是腦中的想法了,那接下來又會怎樣?我不太確定。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 Human Factors實驗室中的一套腦電圖傳感器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在微軟的Human Factors實驗室當中,這款硬件經歷了舒適性與可訪問性測試。我們走進一個擺放著無數原型設備模型的房間,裡面還有一張放著大量不同橡膠耳朵的桌子。微軟公司高級設計總監Carl Ledbetter向我們展示瞭如何針對各種頭型與耳廓特徵對這款新設備進行舒適度、疲勞感以及眼部觀看效果測試。另外,在某個角落的桌子上,還擺著一個嵌有傳感器網的人體模型頭部,這是一個腦電感應頭盔。一眼望過去,我還以為自己來到了《少數派報告》電影裡的場景。

Ledbetter介紹稱:“我們用它來測量腦波活動,甚至可以測量對象的思維負荷有多大。當然,我們並沒有把所有成果都真正引入HoloLens。不過我們覺得這是個好機會,相關的結論可以被應用到其它一些項目當中。”

跟我一起參加這次體驗的同事Ian SHerr問道,“HoloLens 3是不是就能讀心了?”

“這個嘛……有可能吧”,我猜Ledbetter是在半開玩笑。當然,他沒準是說真的。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 HoloLens 2能夠更好地識別手部動作

更大的可視範圍

全息顯示就像一場魔術,而如果栩栩如生的顯示效果在用戶的視野之內就被硬生生切斷,那麼觀感體驗必然要大打折扣。第一代HoloLens的縱向可視角度約為30度,這種感覺就像是通過一扇窗戶觀看虛擬物體,而窗戶的大小則是一張距離用戶的臉只有幾英寸的撲克牌。

HoloLens 2將視野擴展到了52度,微軟公司表示這意味著新一代產品的有效可視區域達到了上代產品的兩倍。這感覺就像是通過一扇與課本差不多大的窗戶觀看全息圖像,縱向觀察空間提升了不少。具體來看,如今的虛擬顯示空間類似於使用臺式機上的大號顯示器,而上代HoloLens的使用感受則像是使用筆記本上的小屏幕。雖然HoloLens 2上仍然存在著某些3D效果被攔腰截斷的情況,畢竟我的餘光視覺沒有受到任何遮擋,因此上下左右都存在著顯示斷層。但是,它的視野仍然要比Magic Leap One好得多,而Magic Leap One又比初代HoloLens好得多。

除此之外,HoloLens 2的有效分辨率也得到有效提升,如今它能夠實現單眼顯示內容的2K分辨率——遠高於初代HoloLens的單眼720p分辨率。然而,圖像顯示的密度仍然相同,為每度47像素(單位為PPD)。PPD是一種用於測量光學顯示中像素密度的方法,類似於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的每英寸像素數。Kipman將其稱為等同於蘋果“視網膜顯示”效果的分辨率。但老實說,雖然觀感上已經非常接近,我仍然能夠從中看到像素,這與我的日常視覺體驗有所不同。不過,這已經比許多傳統的VR設備好上太多了。(Varjo的全新VR頭戴設備在視覺中心位置提供更高的PPD分辨率,但周邊區域的分辨率則有所下降。)另外,其中的全息圖視覺效果仍然比較怪異,這一點與Magic Leap以及初代HoloLens差不多。畫面很明亮,足以讓我在室內空間中清晰識別並遵從指引。而微軟同時也表示,在戶外環境下的顯示效果也一樣出色。

新版本的圖形處理效果與上一代HoloLens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最顯著的應該就是以上提到的觀看區域的大幅擴展。另外,考慮到處理器配置,Magic Leap提供的圖形效果可能仍然優於HoloLens 2——至少在雙方都不依賴雲計算資源時是這樣。

簡單說一下其中的工作原理:HoloLens的基本目標就是讓用戶出現“對眼”。微軟公司光學工程總經理Zulfi Alam解釋了顯示內容如何配合多份圖表及放大鏡功能共同起效。與初代HoloLens一樣,新版本的顯示鏡處同樣擁有波導管,可以利用LCOS(片上液晶)通過MEMS(微電子機械系統)彎曲光線以使其投射至眼部。

下面來看HoloLens 2中的新特性:初代HoloLens採用的是一塊尺寸較小的顯示屏,因此視野相對比較有限。如今,HoloLens 2上的顯示屏採用了基於鏡面的激光系統進行蝕刻。該系統能夠生成每秒120幀的圖像與三道激光速,如同老式顯示器一樣,只是響應速度更快。另外,它還支持超寬視野,這意味著我們觀看暗光區域時鏡片將完全透明。從體驗上來看,我只能說,雖然原理聽起來非常複雜,但最終結果看起來確實不錯。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 體驗Shell演示

伸出手,彷彿對象就在指尖(實現手指甚至眼部操控)

HoloLens 2並不提供任何物理控制器:微軟公司決定完全依賴於手部追蹤加語音控制。值得一提的是,手部追蹤技術同樣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傳感器如今可以通過手腕與手指在一隻手上識別最多25個關節點。此外,其還能夠識別手掌的方向,這意味著手指彎曲、手部動作以及拾取物體等功能全部可以直接實現。初代HoloLens只能基於手勢支持手指點擊與其它一些簡單的動作。這一次,HoloLens 2已經能夠支持捏、拉、按等操作。這感覺要比Magic Leap One的手部追蹤更加先進。

此外,我們還嘗試了微軟公司提供的“Shell演示”全體驗。在一個類似於起居室的園區大房間,我看到一張擺著大量全息虛擬物體的桌子,其中包括一部引擎以及一架風車。我走到旁邊,並看到它們被納入一個框體輪廓。系統提示我抓住框體的一角然後向外拉,依樣操作之後整個全息圖即可快速縮放,類似於拖動Windows中窗口的一角。

這就是HoloLens 2上提供的3D窗口。為了移動物體,我需要將手伸進物體的中心,握拳,而後移動自己的拳頭。我也可以把兩隻拳頭一起放進去,然後把拳頭分開,這樣物體就會放大。整個操作過程有點奇怪,因為沒有觸覺反饋會讓人覺得操作很“假”。但這一切都能夠正常起效。

接下來,我觀察了整個房間,並發現沙發那邊放著一個發光的水晶狀物體。這裡也有自己的框體,只是附帶的是一個三角形的播放按鈕。我用手指按下按鈕,隨之開啟了眼動追蹤的演示。

我望著四塊水晶,目光掠過時對應的水晶就會閃閃發光。這種感覺很好,輕鬆愉快。當我說出“爆炸”這個詞時,我望著的水晶就會立刻炸裂。微軟隨後展示了另一個眼動追蹤的示例:一隻飄逸的蜂鳥以全息圖的形式懸停在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文本框旁邊,上面有一篇關於蜂鳥的文章。我讀了一會,並在眼睛向下望時觸發了文本框滾動操作。有時候滾動速度可能太快或者太慢,但我很快學會了如何用眼睛控制滾動速度。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也可以用眼部控制的方式移動物體,這讓我的雙手能夠休息一下。

這一切在真實場景下的配合體驗是怎樣的?

說回引導程序中包含的虛擬修車環節。讓我好奇的是——我以後還會記得這些操作說明嗎?是繼續上一次未結束的引導培訓,還是依賴一步步的後續提示?幾周之後,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我真的完全想不起自己當時在那個房間裡進行過哪些操作。有人提醒我,現在的人在開車的時候,也經常會變成“導航地圖依賴症患者”——完全依靠導航指引,而忘記了自己到底想去哪。有一些出租車司機喜歡背下地圖從而實現知識內化。我想知道的是,這種導航式的分步教學是否會降低學習或者幫助效果?對此,微軟方面回應,這確實是個很好的問題,值得他們認真研究。

很明顯,這個問題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但HoloLens 2確實展現出了一種可能性。分步指引與PowerPoint deck一樣易於開發。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上,人們將會在現實世界當中留下指引,以便其他人稍後發現並藉此“導航”——這有點像賽車遊戲中的“幽靈對手”,以幻影的形式存在提示玩家對方的先進軌跡與當前成績。此前,谷歌公司在手機版本的谷歌地圖上就曾經發布過類似的AR功能。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接入雲端

微軟公司這一次反覆強調了多用戶混合現實的重要意義,也就是通過微軟Azure提供雲服務。這些服務使得人們能夠在HoloLens甚至是自己的手機上體驗混合現實。谷歌公司去年發佈了自己的多用戶AR項目,而蘋果也推出了iOS平臺上的ARKit。

想象一下,如果能夠共享同一個3D對象,進而在同一3D模型之上協同工作,那麼未來的辦公場景會是怎樣。微軟公司的Dynamics 365 Layout應用可以通過雲端存儲對象,以確保這些對象始終被綁定在某一位置以供他人查找。另外,其提供的“雲錨點”機制也可以確保每一位用戶都共享同樣的顯示內容,甚至可以在iPhone上利用相同的AR工具通過微軟應用程序在iPad與Android設備之間建立AR體驗。

在這一次的演示當中,我們得以體驗大房間、圓桌子以及一套面向合作小組的簡短操作展示。我頭戴著HoloLens 2,坐在身邊的是我的同事Ian Sherr與Gabriel Sama——他們同樣戴著HoloLens 2。整個場景就像是星際代表團的成員們圍坐在一起。桌面上顯示的是微軟園區的一份發光3D虛擬地圖,由HoloLens 2設備創建而成。一位女士從桌上的圖形中出現,向我們介紹微軟公司的未來園區擴展計劃。Ian與Gabriel也在觀看。我們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觀看著同樣的內容。有趣的是,他們頭頂彈出了自己的姓名。如果能望向自己,相信我的頭頂也浮現出了自己的名字。微軟公司明顯希望藉此展示混合現實的未來發展方向:協作與多用戶。為了展示這一切是如何跨平臺實現的,幾位手持手機的助理來到我們身旁,並向我們示範如何通過手機屏幕看到同樣的全息圖。是的,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內容。

我立刻注意到視野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我在桌子上看到的一切對象,都不存在被硬生生切斷的情況。

當然,這一切還遠達不到完美。微軟方面提醒,我們使用的只是早期工程模型。果然,當我轉向觀察自己所處的房間時,以半透明3D形式呈現在桌面上的微軟園區圖出現了一次傾斜。雖然其隨後自動完成了調整,但這不禁讓我好奇——如果企業客戶需要利用空間計算以精確渲染現實,那麼他們對於這樣的小問題又有怎樣的容忍度?

微軟公司的雲服務旨在進一步提升混合現實質量。如果現有HoloLens設備能夠實現釐米級別的精度,那麼在雲計算的加持之下,其精度將提升至毫米級別。同樣的,3D渲染的質量也將大幅提高。Kipman通過幾張幻燈片向我們展示了當前混合現實圖形只支持觀看,但還無法實現創建。他展示了一個引擎對象,介紹如何通過添加Azure雲渲染向其中添加更多細節。

據透露,微軟還計劃利用Azure服務渲染HoloLens中所顯示的更多對象,從而改善設備上的圖形展示效果——具體來講,單憑HoloLens能夠渲染3D對象上的10萬個多邊形,但對接雲端後多邊形數量可提升至1億個。微軟公司的最終目標是縮小頭戴設備的尺寸並儘可能將資源負擔轉移至雲端。就目前來看,這意味著HoloLens 2應該能夠更多地使用雲賬戶與雲文檔,但我還沒想明白這一切將如何被結合在一起。

當前,HoloLens 2設備的設計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如前文所說,它自成一體,能夠實現脫機工作,它通過Wi-Fi接入網絡,但不支持蜂窩網絡連接。根據微軟方面的說法,這主要是考慮到HoloLens 2的設計使用方式。但最終,當5G網絡將高速數據覆蓋至全球之後,HoloLens也一定會迎頭趕上,成為一款高度依賴雲端資源且更為強大的設備。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 尚不提供物理控制器或者觸覺支持

不足之處:沒有觸覺支持,沒有物理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HoloLens 2當中仍然沒有提供任何物理控制器。與初代HoloLens一樣,這款頭戴設備是專門針對手勢與語音控制而設計。雖然使用手感已經大大改善,但觸覺控制器或者力反饋功能的缺失仍令人非常失望,甚至讓我覺得有些不安。相比之下。Magic Leap One就提供一個單手物理控制器——雖然有限但卻能夠增加一點與事物互動時的真實感,而且通過振動反饋提供觸覺響應。

微軟公司表示正在考慮控制與觸覺問題,但目前還未提供相關解決方案。

Alex Kipman告訴我:“我們當然很喜歡觸覺。我可以先朝你扔一份全息圖,然後你接住它再推回來,這種沉浸感確實要好得多。我在抓住全息圖時,應該能夠感受到它的溫度——是冷、是暖、還是溫度適中。這將徹底改變渲染感與體驗可信度的水平。”

然而,Kipman補充稱這樣的觸覺“顯然只存在於夢想當中,”而且微軟並沒有使用Windows VR頭戴設備中出現過的那些控制器。“我們認為手上沒有實物或者觸覺回饋,並不代表著用戶就無法做出操作的行動。事實上,在我們的Windows VR頭戴設備中,我們有著一些相當不錯的方案,可以用到與HoloLens相同的傳感器套件。”遺憾的是,雖然微軟已經決定為這些周邊產品冠以“混合現實”品牌的名號,但Kipman到目前還沒有見過任何能夠實際體驗的Windows VR控制器。

也許這一切會在HoloLens 3當中成為現實?“在我們的發展路線圖當中,自然也會考慮到物體交互時的觸覺需求,讓用戶不僅僅能夠拿起我們創造的東西,還能與虛擬對象交互。例如,如果我手裡拿著一把真實世界中的錘子,那麼該如何進行虛擬對象交互?如果我的手沒有閒著,比如端著一個咖啡杯,但仍想操作自己的全息圖,又該怎麼辦?”

我也好奇隨著時間推移,新的控制機制會帶來怎樣的使用變化。現在抓取物體與按下按鈕的感覺已經更加真實,但這究竟是我真正想要的真實感,還是僅僅只屬於一種剛剛上手的新鮮感以及心理安慰?這些將如何在HoloLens 2上發揮作用?

在談到隨時間推移而引發的測試疲勞時,Ledbetter表示,“我們也在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比如用戶正在嘗試進行某些操作,但當時其手上拿著東西,而且正在與某人交談……在這種情況下,哪種交互方式最為理想?關於這一點,我認為答案存在於軟件領域當中……但您提到的這個問題確實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們關注的方向。”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 Kinect開發部門負責人Alex Kipman

未來發展空間仍然廣闊,甚至可以說腦洞大開

顯而易見,微軟公司正在利用其Azure雲計算為HoloLens 2持續注入能量。這意味著HoloLens 2將能夠在3D空間中更準確地放置物體,同時提供更為詳細的圖形顯示與繪圖能力。Kipman還強調稱,像HoloLens這樣的產品將成為未來大規模連續性體驗中的組成部分。支持計算機視覺功能的HoloLens 2能夠實現真實世界追蹤,這意味著這款頭戴設備能夠像自動駕駛汽車與無人機安裝的導航攝像頭傳感器一樣起效,並在一定程度上趨近於家庭、工廠以及家用電器中的掃描攝像頭。(如今,微軟公司正在銷售一款採用HoloLens傳感器的新型雲連接版Kinect。)

聽起來,整個世界似乎都將被大量邊緣計算設備所佔據,並依靠雲環境帶來越來越快的執行速度。也許在5G技術的支持下,一切未來推出的HoloLens設備乃至其它VR頭戴設備都將高度依賴於雲端。雖然HoloLens 2還不支持蜂窩網絡——其僅提供Wi-Fi與藍牙,但這只是因為LTE領域尚未做好準備。

就連Kipman本人也承認,HoloLens 2並不適合每一位用戶,也不適合一切使用場景。雖然Kipman自己每天都會花上幾個小時來使用HoloLens,“但只要待在辦公室裡,我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寧願使用鍵盤、鼠標加上PC顯示屏來完成工作。”

但是,如果5G成為現實,觸覺技術也成為現實,結果會如何?正如AR/VR/MR領域的所有參與廠商一樣,微軟公司顯然也有著自己的大棋。畢竟下一代HoloLens距離我們可能並不遙遠。Kipman本人甚至也無法斷言接下來五年當中這方面技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老實說,我沒法面向未來五年做出預期。我只能談談這款產品生命週期之內的趨勢,而且只能專注於其中的一到兩個發展方向。我認為一切成功的產品都將圍繞企業使用場景進行設計。”

也許到那個時候,新的產品將真正成為我個人長久以來所期待的5G超級裝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