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帶來的一堂價值百萬的MBA課

熊孩子帶來的一堂價值百萬的MBA課

熊孩子的案例,不僅適用於帶孩子,也適用於管理公司。

01

開會討論公司管理,一位同事卻談起教育孩子。

同事的難題是:

有一次,幾家人湊在一起玩,大人們想讓孩子們自己組織、制定規則、自我管理,大人們則忙他們喜歡的事情。孩子們很優秀,選出了兩個小領導,小領導們根據要做的事情給其他孩子分配工作。

孩子們的任務是為大人們做一頓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兩個小領導的安排,領到了自己的任務,除了一位熊孩子。孩子們自己制定的規則是,如果不參加活動,就不能吃飯。那位調皮的孩子不喜歡領導安排的洗菜工作,他想切菜。

衝突就起來了,領導們堅持要那位調皮的孩子去洗菜。調皮的孩子也很犟,寧願不吃飯,也不願意洗菜。

眼見孩子們處理不了這個問題,同事就挺身而出,積極引導熊孩子接受任務。她試圖從洗菜也是高尚的工作,也很有意義的角度出發,各種道理講盡,各種手段用盡,熊孩子仍然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最後仍然寧願不吃飯也不洗菜。

同事很沒有成就感,也很苦惱,問我應該怎樣對付這個熊孩子?

02

人生就是一所大學校,公司管理、教育孩子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與人打交道,都是希望通過努力使對方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其理同,其法同。

既然是殊途同歸,那麼,把帶孩子的問題搞透徹了,公司管理也就迎刃而解了。既如此,我們就來談談帶孩子吧。

我說:該表揚的沒表揚,該批評的沒批評。

同事很驚訝:怎麼說?

我說:在這件事上,大人起碼犯了三個錯誤。

03

第一個錯誤是輸入了不正確的價值觀。

當我們先入為主,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從一開始就錯了,後面再難回到正確的道路上。我們之所以想要引導熊孩子做他不喜歡的洗菜工作,完全是因為我們認為他是因洗菜低級而拒絕。其實,這只是我們大人的觀點,並非熊孩子的觀點。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涉世未深,不會在做什麼事上起很大的分別心,只要我們大人不去幹涉,他們基本會按照自己真實的喜好去做選擇。

當我們蒙查查的去做這種引導時,其實就給孩子灌輸了一種價值觀:原來,工作有高低貴賤之分,洗菜是低級工作,我們要努力去做更高級的工作,比如炒菜、切菜等。

這樣做的危害是孩子會因人為劃分的高低貴賤去選擇自己做的事情,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愛好來做選擇,一輩子活在別人的定義中,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從中走出,找到自我。

給一張原本純潔的白紙畫上了我們認為好看的圖案,還逼著白紙的主人喜歡它。

這是大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04

第二個錯誤是該表揚的沒表揚。

那位熊孩子,為了不遷就不合理的安排,為了遵守規則,選擇了不吃飯,這是一種很有擔當的行為,不僅不應該受到批評,而且應該受到表揚——他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人生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想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但很少有人能夠大膽的站出來,勇敢的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們中的大多數不得不在外部壓力下做出妥協,憋屈的活著。其根本,在於我們害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既然害怕擔責,就需要從外界找一個權威或者藉口來支持自己行為的正當性。比如,開口就是“父母是這麼說的”,“領導說”,“老師說”等等。言下之意:我是按他們說的做,因此,即使犯錯,也是他們的責任,與我無關。

這是一種典型的奴才思維,明明沒人給自己上枷鎖,自己不是撒開腿趕緊跑,而是沒有命令不知道邁哪條腿,非得要從外面找個“主人”。物理上的枷鎖好打開,精神上的枷鎖不好去掉,除非自己決定好了對自己負責,否則沒人可以幫忙我們爭取自由。

我們沒有及時的表揚熊孩子的自我負責精神,相當於沒有鼓勵他做自己的主人。

這是大人犯的第二個錯誤。

熊孩子帶來的一堂價值百萬的MBA課

05

第三個錯誤是該批評的沒批評。

被選出來的兩位小領導,拿著規則當令箭,執意安排熊孩子去做他不喜歡做的洗菜工作,造成衝突,結果以熊孩子接受懲罰不吃飯而告終。

遵守規則這個理由沒錯,如果以一般群眾的要求去衡量這兩位小領導,似乎也沒錯。可是,既然她們兩人競選的是團隊的頭,對她們的要求自然不能等同於一般的群眾。她們必須比一般群眾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處理問題更有藝術。

所謂的領導藝術,講的就是如何將一盤散沙般的群眾凝聚起來,把他們的最大潛能激發出來,形成合力,完成挑戰。

做領導,不懂藝術,把團隊的人逼得以不得不退出團隊為代價來捍衛自己的價值觀,方式太硬。此外,事情還沒開始,團隊就分崩離析,這相當於戰前減員,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僅憑這兩點,兩位小領導就應該受到批評。

領導領導,一方面要引領大家前進,另一方面要指導大家完成挑戰。以身作則的衝鋒在前,這是領導的引領職責;以智慧去應對一切困難,帶領大家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領導的指導職責。

兩位小領導,引領的職責相信是盡到了,但指導的職責卻很不合格。

06

熊孩子的出現,本來給兩位小領導創造了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她們可以藉此學會如何處理在任何團隊都會遇到的“反斗星”的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領導力。但她們把熊孩子當成麻煩,並沒有積極主動去應對挑戰,反而虛晃一槍,抬出規則這種死的東西,把熊孩子排除在遊戲外。這不是解決問題,這是逃避問題。

每個團隊,似乎都能找到不那麼“合作”,比較有個性的人。這些人往往思維獨特、擅長獨立思考,不僅不是麻煩,還是團隊裡的寶貝。關鍵看領導有沒有掌握魔法棒,能否把這些“頑劣”的人點化成團隊裡的骨幹。厲害的領導,會點石化金,平庸的領導,會把他們逼出團隊。

反觀大人,沒有及時的藉著這個機會,引導兩位小領導從更高的視野去看待這個熊孩子,更嚴重的是,我們沒有指出兩位小領導的思維侷限問題,錯過了一次幫助她們提升領導力的機會。

此外,我們在給兩位小領導授權時沒有清晰的告訴她們權利的範圍和界限:儘可能團結所有人,帶領大家共同參與,完成目標。

做任何事情,過程是關鍵,結果反倒不是那麼重要。我們卻往往做反了,過分強調結果,忽略孩子們在做事過程中的體驗。這些體驗,才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

這是大人犯的第三個錯誤。

07

當然,我們並不提倡以不吃飯作為違反規則的懲罰,對於孩子們制定的這個規則,我們需要判斷:少吃一頓是否會危害孩子的健康?如果會,就要插手去引導孩子改成另外的懲罰。假如不會,就別去操這個心,何不做好觀察者,笑看孩子們的表演。假如少吃一頓飯能學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本領,這個學費豈不是很值?

此外,作為領導,並非所有的人都可以被團結起來,有時候,團隊裡就有專門唱反調的人。雖然領導的使命是團結絕大多數人,但如果有人機會給盡,還是油鹽不進,只能把他儘快清除出隊伍,以免拖團隊的後腿。

不過,我們也知道,那位熊孩子並不是這種人,他是因為抗拒被安排的工作而反對,並不是故意唱反調。身為領導,其實是有辦法處理好這個問題的,比如,他喜歡切菜,何不順其意,把他安排到切菜上?

至於擔心他切得不好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提要求,具體告訴他要切成什麼標準,另一方面,哪怕他確實切的差,但只要他有熱情,有動力,就可以給時間讓他逐漸成長,慢慢把這件事做好。領導不僅需要帶領大家幹活,還要盡到培養責任。

08

道相通,如果我們把孩子換成大人,上述的道理依然不變。因此,上述對熊孩子及兩位小領導的分析,同樣適用於公司管理。

能把孩子真正教好的人,管理起公司也是輕車熟路。真能把公司管理好的人,也可以把孩子教育好。

09

真正的教育,以及真正的管理,講的都是關於人的學問。研究人的學問最透徹的,莫過於心學。心學的真諦,用王陽明的四句教可一言以蔽之: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話大概是說:人的真心是無善無惡的,只是有了個人的私慾,才會給事物貼上好壞的標籤,因此亂做事。好在每個人都有良知,只要把個人的好惡去掉了,自然懂得如何正確的做事。

在四句教裡,評判善惡的標準是道,而不是個人好惡。所謂的真善,是指與道相同的行為,所謂的真惡,是指偏離道的行為。

這給我們提了個醒:我們在處理任何問題時,都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切忌根據自己的好惡去亂貼標籤,而是要去掉自己的私心,把屁股挪開,心平氣和的從各個角度、各種立場去看待問題,平等的對待任何一方,哪怕這一方是讓我們特別討厭的。只有把這個前提工作做好了,才可能根據道的法則去做正確的事情。

試想,如果我們真做到了這點,還會處理不好熊孩子的問題?還會解決不了公司遇到的各種管理問題?

熊孩子帶來的一堂價值百萬的MBA課

10

教育孩子也好,管理企業也罷,無非都是如何處理人心的問題,每個人都能做好。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這是老天給我們最大的財富和饋贈。我們只要保持這顆真心,就可以洞察人世間的一切,與大家同體,輕鬆搞定教育或企業管理的問題。

只是我們太貪心,拼命想要抓住一些真心不需要的東西,結果把真心給埋沒來了,因而痛苦、無助,找不到出路。

可見,並非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不想做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