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路上,萬千孤獨

唐代柳宗元有一首詩,名曰《江雪》,仔細品味,境界高遠。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追夢路上,萬千孤獨


取每句開頭一字可以總結為“萬千孤獨”,而其中前兩句存在“絕”、“滅”二字更顯力道。

晚唐頹勢,不可逆轉。柳宗元鬱郁不得志,無可奈何之下,化老翁象徵自己,追求清淨高遠的人生夢想。

同樣出自唐代的李白有一句詩也是千古傳誦: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自古至今,似乎出類拔萃的人都是孤獨、寂寞的,唯有借酒消愁,來抵禦這孤獨、寂寞。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一生無妻無子,到了20多歲還與母親決裂,過著孤獨,憂鬱和憤世嫉俗的生活。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孤獨的人,成為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高,從小性格孤僻,翻看他37歲的短暫人生,飽經孤獨與滄桑,然而他並沒有放棄繪畫,並留下了《星夜》、《向日葵》、《有烏鴉的麥田》等享譽全球的藝術作品。

馮驥才曾這樣評價梵高:“他的一生充斥世俗意義上的“失敗”,名利皆空,愛情悲慘,飢苦交加,備受冷雨與摧殘。可儘管如此,在生命將要終結前的歲月裡,依然與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鬥,拼死為人間換來了藝術的崇高與輝煌。”

古代先賢孔子一生滿懷濟世之心,卻終生不得志,他為著他的夢想往返奔波數十載。生前窮困潦倒,死後,其精神被後世之人所傳誦,更有漢武帝推崇儒道,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見其崇高的文化地位,澤披千秋萬代。


追夢路上,萬千孤獨


羅曼·羅蘭曾說:“真正的偉大隻能誕生在孤獨之中,存在於人與靈性世界的鬥爭之中。”

巴金對於孤獨有著積極的態度:

我寧願個人孤獨地去經歷人世的風波,去嘗切生活的苦味,我不要安慰和同情,我卻想把安慰和同情給別的人。我已經這樣地過了幾年,這種生活不定是愉快的,但我過得還好。

追夢路上,萬千孤獨,內心長存信念,黑夜裡也有絢麗的光。


追夢路上,萬千孤獨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