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丨芭蕾舞在中國的發展史

滿清(1644--1911)未年,在北京頤和園的樂壽堂內,一位御前女官為慈禧太后表演了西方芭蕾舞;她的名字叫裕容齡,可以說這是中國的第一個芭蕾演員。裕容齡的父親是滿清的貴族。曾先後出任駐日和駐法的公使,所以她能有機會在巴黎歌劇院學習芭蕾舞。1902年,19歲的裕容齡在巴黎舞臺上作了首次公開演出節目有《玫瑰與蝴蝶》、《希臘舞》等。有趣的是,在巴黎期間,美國著名現代舞蹈家伊沙多拉·鄧肯還親自教過她。鄧肯的自由舞蹈很可能對裕容齡產生了影響,所以歸國後,裕容齡在宮廷內自編自演了《苦薩舞》、《荷花仙子》、《如意舞》等舞蹈。

總結丨芭蕾舞在中國的發展史

三十年代,上海和哈爾濱先後辦起了幾家私人的芭蕾舞學校,教師都是外國的僑民,如來自夾吉列夫舞蹈團的索科爾斯基和巴蘭諾娃夫婦。他們為中國培養了最早的芭蕾舞演員——胡蓉蓉、丁寧、曲皓等。英國著名芭蕾舞演員瑪戈·芳婷也是在上海開始舞蹈生涯的。她在上海向俄國教師喬治岡察洛夫學習芭蕾舞。當時只有十四歲湊巧的是,我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也正式在這個時候作為瑪格麗特·克拉斯克和安東·道林的學生,在英國學習芭蕾舞。這將作為中國和西方在芭蕾舞方面的交流活動而載入史冊。但是在舊中國,由於社會原因,芭蕾舞不可能獲得發展。一些零星的演出活動只限於狹小的範圍內。它得不到重視和支持,比如四十年代初,戴愛蓮從英國回來後,只能在上海一間殯儀館的樓上租一間房子教授學生。即使這樣也沒有維持多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的芭莆舞似乎是處於自生自滅的境地。

總結丨芭蕾舞在中國的發展史

在舞蹈班的芭蕾女孩

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為中國藝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天地。戴愛蓮被任命為新中國第一個國家舞蹈團體——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的團長,索科爾斯基和巴蘭諾娃被聘為教師。那樣一代的舞蹈演員,正是從那時開始接受正規的芭蕾舞訓練的。當時有古典芭蕾舞基地,有雙人舞課,還排了《睡美人》和《伊格爾王》的芭蕾舞片段,索科爾斯基藝術修養很高,待人親切和藹,經常坐在鋼琴旁親自為演員彈琴伴奏;巴蘭諾娃則十分嚴厲,有時用小棍子的敲打來督促演員苦練。他們夫婦雖然年事已高,但還多次在北京飯店的宴會上表演《瑪祖卡舞》,受到人們的讚賞。

1950年9月舞蹈團演出了大型舞劇《和平鴿》(歐陽予倩編劇、戴愛蓮等編導、章彥等作曲),這是一部以保衛世界和平為主題的芭蕾舞劇,它比較廣泛地運用了芭蕾舞的編導手法和技巧,各場之間對比強烈,和平鴿的形象主要依靠芭蕾舞的手段來塑造,其他方面則從內容出發,吸收了現代舞和民間舞的表現手法,成為我國舞蹈家自己創作的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劇。

總結丨芭蕾舞在中國的發展史

俄羅斯國家芭蕾舞舞動山東濰坊

1954年,我國成立了第一所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這是中國芭蕾史上劃時代的轉折點。為了培養師資,學校在正式成立之前先辦了教員訓練班,由蘇聯舞蹈家奧阿·伊利娜主持教學。在芭蕾專業方面分古典芭蕾和性格舞基訓兩部分。學校成立後開設中等芭蕾舞專業,通過六年學制培養專業的芭蕾舞演員?以後又先後邀請了彼·安·古雪夫等五位蘇聯舞蹈專家來校擔任編導、雙人舞、性格舞等方面的教學工作。

1956年,舞校演出了世界芭蕾名作《無益的謹慎》,這是中國的芭蕾舞演員第一次演出歐洲的經典芭蕾舞舞劇。舞劇以法國的田園風味和喜劇特色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接著,1958年,舞校又演出了是著名芭蕾舞劇《天鵝湖》,它標誌著中國的芭蕾舞已發展到相當的水平。古雪夫作為此劇的編導,不僅為中國培養了出色的芭蕾舞演員,而且在他的指導下,中國在芭蕾舞的音樂、舞臺美術、編導等方面的人才都得到了培養和提高。以後,隨著《海俠》、《魚美人》、《吉塞爾》的演出,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芭蕾舞明星誕生了;白淑湘、吳祖捷、高醇英、孫正廷、鍾潤良、黃伯虹、張婉昭等,他們以出色的芭蕾舞技巧和表演才能,在中國芭蕾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

總結丨芭蕾舞在中國的發展史

1959年,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正式成立,這是一個年輕的、充滿生氣的表演團體,我們的政府給予了特殊的關注,使之得以健康的成長。1961年,實驗芭蕾舞團首次赴緬甸訪問演出。這是中國的芭蕾舞團第一次在國外演出《天鵝湖》和《海俠》,國外觀眾將此次演出譽為“亞洲人的驕傲”,認為中國芭蕾“已接近世界水平。” 此後,芭蕾舞團相繼又演出了王希賢編導的《淚泉》和蔣祖慧編導的《巴黎聖母院》。1963年劇團脫離北京舞蹈學校,改稱中央歌劇舞劇芭蕾舞團,即現在的中央芭蕾舞團。

北京舞蹈學院是中國芭蕾舞的搖籃,它為我國批了大批芭蕾舞演員和師資。1960年,上海舞蹈學校宣告成立,其中設置了芭蕾舞表演專業。1970年以後,又先後分別建立了上海芭蕾舞團遼寧芭蕾舞團、天津芭蕾舞團、廣州芭蕾舞團,使中國的專業芭蕾舞團增加到二效五團。

在五十年代,中國的芭蕾舞基本上以學習和演出歐洲的傳統劇目為主。隨著芭蕾舞事業在中國的發展,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我國的編導和演員在“百花齊放”、“洋為中用”的方針指導下,為了使芭蕾舞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開始嘗試用芭蕾舞的藝術形式表現中國人民的生活,使它具有中國民族的風格、特點,正是基於這一認識,中央芭蕾舞團於64年創作和演出了大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上海舞蹈學校於65年創作和演出了大型芭蕾舞劇《白毛女》,這兩部舞劇的問世,立即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總結丨芭蕾舞在中國的發展史

70年代初,中央芭蕾舞團又創作演出了現實題材的芭蕾舞劇《沂蒙頌》和《草原兒女》。以上四部舞劇皆已拍攝成影片,在國內外放映。

從1966年以後的十年中,由於政治的原因,中國芭蕾曾一度與世界芭蕾失掉聯繫,這對中國芭蕾的發展,無疑是個很大的損失。1976年以後,隨著正確的文藝方針重新得到了貫徹和開放政策的執行,中國芭蕾以更加雄健的步伐,開展了與世界各國芭蕾的廣泛交流。我國的芭蕾舞團曾先後訪問過法國、美國、聯邦德國、日本菲律賓、泰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奧地利等國家。世界各國的著名芭蕾舞團也相繼訪問我國,除50年代來訪的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外,今年來,還有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美國羅賓斯舞蹈團、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比利時皇家尼蘭德芭蕾舞團等等。

我們非常注意和重視歐美各國在芭蕾舞藝術方面的經驗和成果除派出各種形式的考察小組和留學生外,還不斷邀請世界各國的芭蕾舞專家來華教學和排練。先後被邀請的有英國著名芭蕾舞大師安東道林,法國著名芭蕾舞大師莉塞特·達桑瓦爾、帕斯卡爾萬桑蘇拉米芙米塞列爾等。他們為我國的舞蹈團體排練和演出了《希爾薇婭》、《葛培莉婭》《舞姬》《那波里》、《吉塞爾》等傳統劇目通過他們的教學活動,使我們由原來的俄羅斯教學體系轉而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求逐步建立適合培養中國芭蕾舞演員的教學體系。目前中國已形成一支富有經驗的芭蕾舞教師隊伍,為培養中國新一代的芭蕾舞演員儆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國的青年芭蕾舞演員在國際比賽中連續獲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在1982年美國傑克遜芭蕾舞比賽中,張衛強獲銅牌、汪齊鳳獲特別獎,1984年日本大阪比賽中,唐敏和張衛強獲二等獎、郭培慧和趙民華獲四等獎、楊新華獲特別獎。1984年法國比賽中,王才軍和汪齊鳳獲巴黎歌劇院特別獎。1985年洛桑比賽中,李瑩獲約翰遜一等獎、徐剛獲約翰遜二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