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驚濤駭浪中的百年機遇|深度解析

從職能上看,香港是融資、物流、貿易、法務;澳門是休閒、娛樂、商務;廣州是生活、宜居、教育;深圳是科研、創新。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港珠澳大橋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月18日,國務院發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共十一章,四十一節,描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宏觀佈局。從中可以看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脈絡。

根據《規劃》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GDP總額高達10.22萬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12.57%;人均GDP達14.7萬元,人口之和達到6956.8萬。

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思想是通過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效應帶動周邊七座節點城市的經濟發展,通過區域經濟產業重分配實現區域經濟間互相配合,打造區域經濟閉合循環體系。

南方門戶的突圍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雖然各有特色,但也都存在缺陷。為了彌補這些缺陷,四大中心都配備了輔助夥伴。根據《規劃》,香港與深圳聯動成為整個大灣區的“銀行”和港口,科創中心與金融中心,地理設在同一地區也是為了近水樓臺先得月,鼓勵科技、創新發展;澳門與珠海聯動,其主要意圖是補全澳門的不足,強化澳門旅遊、休閒、娛樂功能,完善整個大灣區功能;廣州、佛山同城化建設通過城市化建設拉動城鎮化率,主要承接整個大灣區居民的居住需求。整個經濟閉合循環體系的主要功能都集中於四大中心,其他七座節點城市承擔輔助功能。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有五項: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從戰略定位中可以看出,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功能建設非常完善,區域經濟閉合循環體系框架已經能初見雛形。

除了構建自身經濟循環體系外,粵港澳大灣區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即支撐“一帶一路”。眾所周知,“一帶一路”發展至今一直都是西進,基本上看不到南下動作。而“一帶一路”分為陸路和海路,陸路開拓的有條不紊,而海路方面卻遲遲不見蹤影,主要原因還是南部門戶長期沒有打開。中國南部有兩大出口門戶,一個是西南部的海南,一個是東南部的廣東。去年,海南改革是開闢海路的一個起點;今年,大灣區是另一個出海口。

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是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髮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想要富先修路。2015年廣東省內城市軌道交通里程達452公里;廣東省公路里程突破2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7018公里;廣州白雲機場、揭陽潮汕機場、深圳寶安機場擴建、惠州機場等一批機場共開通航線530 條,其中國內航線370條、國際航線160條,初步覆蓋國內主要城市及海外重要城市;深圳港、香港港、廣州港是吞吐量世界排名靠前的集裝箱港口。

2018年,珠港澳大橋正式通車,提供了珠港澳之間貿易流通的又一個通道。此前,《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其中的重點包括,通過聯接廣州主城區與外圍城區、周邊城鎮組團及其之間的通勤化、大運量快速軌道交通系統,是城市交通網絡的主骨架,打造30分鐘通勤圈;城際鐵路規劃以廣州為中心,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互通的城際鐵路交通圈。

不過,《規劃》中也指出,“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區域發展空間面臨瓶頸制約,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人口紅利逐步減退。”

粵港澳大灣區距離理想中的目標還有一些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廣東省經濟的根基是傳統制造業,除了香港與澳門外,珠三角九市在這方面的特徵較為明顯。大量企業長期浸泡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依靠人口紅利支撐的規模化生產攤低生產邊際成本,進而壓低價格形成競爭優勢。粵港澳大灣區所提倡的新興產業、高端生產等理念與這些企業格格不入,這些企業是否有轉型、升級的能力還無法下定論。其次,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國人才的特徵是數量多,而質量方面能夠稱得上高端人才的鳳毛麟角。粵港澳大灣區需要的是高端人才,否則無法支撐改革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粵港澳大灣區想要支撐“一帶一路”,需要衝破不少體制上的阻礙。

粵港澳大灣區的最主要目標是盤活地區經濟,實現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以區域城市群的經濟中心效益向外輻射,惠及周邊城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走出去,開拓海上絲路。

如果這種模式試點成功的話,未來還將有更多的城市群出現。現今,國內計劃中的城市群包含粵港澳大灣區的共有五個,其他四個分別是: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十一城謀略——四大中心,七個節點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風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規劃》特別指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香港定位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澳門定位旅遊中心;廣州定位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商貿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深圳定位經濟中心、科創中心。

從職能上看,香港是融資、物流、貿易、法務;澳門是休閒、娛樂、商務;廣州是生活、宜居、教育;深圳是科研、創新。

依靠四大中心形成新經濟集群,帶動周邊七座節點城市轉型發展,實現區域聯動。《規劃》的邏輯思路遵循四十年前改革開放思路中的“先富帶後富”的精神。

香港

香港行政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根據香港統計年刊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人口739.17萬人,2017年香港GDP為2.66萬億港元(約合2.29萬億元)。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根據香港官方數據顯示,香港經濟結構中,服務業佔據了絕對比重。服務業佔香港GDP比重長期高於90%。其中,貿易、金融、房地產、公共支出是香港經濟四大支柱產業。

香港擁有諸多有名的行業巨頭企業。根據福布斯香港富豪榜,排名前三名的香港富豪企業分別為李嘉誠的長和系、李兆基的恆基集團、李文達的李錦記集團。他們的資產總額為788億美元(約合5323億元人民幣)。而這些富豪本身並非香港本土人,他們的家鄉都在內地。

香港得益於“一國兩制”的優越政策條件,藉助開放的政策環境實現高速發展。自由、開放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基因。

當然,從另一方面也看出,香港經濟結構中,資源、工業是軟肋。香港本身無法獨立存活,一旦沒有了與外部的貿易往來,香港無法實現農業、工業方面的自給自足。因此,香港需要依託自身優勢資源對接其他城市資源,打造1+1>2的環境。

澳門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在澳門拍攝到的珠海橫琴區建築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澳門行政面積32.8平方公里,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澳門人口為66.34萬人,2017年GDP為4057.9億澳門元(約合3397.3億元人民幣)。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澳門的經濟主要依靠博彩行業支撐。不同於香港,澳門的經濟支柱較為單一,且由於博彩行業本身的特殊性,澳門經濟能否保持穩定取決於能否有足夠的流動人口支撐博彩業發展。

澳門博彩業中,著名的澳門博彩控股有限公司就是賭王何鴻燊的企業。何鴻燊家族成員中,其女兒何超瓊、其兒子何猷龍分別以46.2億美元與23億美元的身價登上2019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

澳門經濟發展受制於土地面積及人口發展。單一型經濟支柱的特點是,行業興、經濟盛;行業衰、經濟萎。而且,博彩行業在中國道德理念中具有先天劣勢,融合博彩文化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期。

博彩行業與旅遊行業有一定相關性,博彩行業是旅遊行業的配套。有一個基本常識,如果某個地區的休閒、娛樂行業發展不好的話,旅遊業是肯定發展不起來的。博彩行業可以作為休閒、娛樂行業的臺柱,作為一個地區特色發展旅遊業。

廣州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廣州行政面積7434.4平方公里,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末常住人口1449.84萬人,2017年GDP為2.15萬億元。

從數據上看,廣州第三產業撐起了經濟大半邊天,但實際上,廣州依舊處於新舊動能切換過程中。傳統制造業行業依舊是廣州經濟發展的基因,依託汽車、電子產品的產業鏈依然是廣州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廣州在四大一線城市中向來是一座比較“低調”的城市。廣州的經濟發展是四大一線城市中排名靠後的城市。雖然廣州的人口與土地面積都超過深圳,但廣州的發展速度比深圳要慢的多。

廣州的城市化建設速度一直較慢,表面上看是一座大城市,但其實看上去沒那麼好。廣州市內,城中村遍佈,去過廣州的人都知道,從外表看,廣州市是一座現代化大城市,可內部卻還是比較落後的。2018年,廣州日報報道稱,廣州城市更新局正在制定《廣州市“城中村”改造三年(2018-2020年)行動計劃》,計劃將對全市272條城中村進行全面梳理。廣州市定位中心城市,意味著其必須要加快城市化建設,打造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型城市。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深圳市行政面積78.36平方公里,根據深圳市統計年鑑2018數據顯示,2017年末常住人口1252.83萬人,2017年GDP為2.25萬億元。

深圳市經濟主要依靠的是工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深圳是中國年輕人的聖地,大多數懷有抱負的年輕人齊聚深圳,只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大量年輕創業者在深圳打拼創業,年輕是深圳最大的財富。

不過,年輕是財富也是風險,深圳經濟發展的軟肋是太過依賴創業型企業,缺乏成熟型企業沉澱。創業企業九死一生,短時間內能夠依靠資本的支持存活,但如果沒有自我造血功能的話,最終還是會被淘汰。

深圳在國內最大的優勢就是目前尚未消失的創業氛圍,年輕人對於夢想的熱情是創新的基石。深圳目標打造中國的硅谷就必須守住年輕人對於深圳的嚮往。

其他珠三角七市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相對四大中心城市而言,其他七座節點城市是《規劃》中的配角,這些城市的職能更多的是為了填補四大中心城市產業結構上的不足,進行錯位競爭,從而完善整個大灣區的產業鏈。

七座珠三角城市2017年GDP總計3.17萬億元。其中,珠海市GDP 2675.18億元、佛山市GDP 9398.52億元、惠州市GDP 3830.58億元 、東莞市GDP 7582.09億元、中山市GDP 3430.31億元、江門市GDP 2690.25億元、肇慶市GDP 2110.01億元。七座節點城市中,GDP最高的佛山市也不足廣州、深圳的一半。

七座節點城市的經濟支柱依舊是傳統制造業,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分工佈局導致七座節點城市的經濟發展對於外部環境依賴度十分嚴重。以前藉助外部優越環境率先崛起的製造業與本地產業鏈的脫節導致經濟結構過度失衡。

珠海市的橫琴(《規劃》中被多次提及)、高欄港、高新區等地是珠海的工業重地,聚集了大量精密機械製造、石油化工、家電電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企業構築起了珠海市的經濟支柱,其中最為著名的企業非格力電器莫屬。

佛山市盛產陶瓷和建材,當地有名的企業如美的集團、碧桂園。此外,如佛山鑽石陶瓷、新中源陶瓷等一批陶瓷商也是享有盛名的企業。

惠州市的經濟支柱主要是電子產品相關行業。較為著名的企業有TCL集團和德賽電池。

東莞市以前是國內著名的色情之鄉,2014年掀起的掃黃整頓後,東莞市經濟出現了明顯的衰退。雖然沒有經過正規統計,但事實已經證明了色情行業無疑對東莞市的經濟有一定支撐作用。經過那輪整治後,東莞市經濟才走上了正道。

如今的東莞市迴歸製造業,2018年至今有一種現象,深圳的製造業企業開始向東莞遷移。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華為把手機制造基地從深圳搬遷至東莞。

中山市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家電行業,最著名的家電企業巨頭華帝股份駐紮在中山市。

江門市產業分佈較雜,不同於其兄弟城市,沒有較為突出的行業代表。機器設備、服裝、食品、造紙等傳統制造業分佈均較為平均,略微有名的企業是維達紙業。

肇慶市的經濟支柱是汽車、機械設備,較為有名的新能源車行業新銳小鵬汽車把生產基地定在了肇慶高新區。

在十一城聯動的整體框架下,《規劃》中提出,港深、澳珠合作要深化,廣州與佛山要同城化建設。珠海與佛山兩市有可能從七座節點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先趕上一線城市的獲益者。尤其是珠海市,珠海的橫琴在《規劃》中被提到21次,而與其同樣級別的廣州南沙與深圳前海各出現了13次。顯然,政策方面對於橫琴的重視較高,傾斜較為明顯。

在這份《規劃》中,廣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橫琴三地被定位探索協調協同發展新模式的合作平臺。“探索”即意味著有更多改革開放政策率先試行。

廣州的南沙將建設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和國際交流平臺,建設我國南方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打造為華南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高地,積極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領域,培育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新業態。探索建設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合作推進園區規劃、建設、開發等重大事宜。

深圳的前海將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建成服務境內外客戶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探索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模式。設立口岸,研究加強與香港基礎設施高效聯通。引進境內外高端教育、醫療資源,提供國際化高品質社會服務。支持國際金融機構在深圳前海設立分支機構。

珠海的橫琴將探索澳門蓮花口岸搬遷。建設珠海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統籌研究旅客往來橫琴和澳門的便利措施,允許澳門旅遊從業人員到橫琴提供相關服務。支持橫琴與珠海保稅區、洪灣片區聯動發展,建設粵港澳物流園。探索符合條件的港澳和外籍醫務人員直接在橫琴執業。支持珠海和澳門在橫琴合作建設集養老、居住、教育、醫療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民生項目,探索澳門醫療體系及社會保險直接適用並延伸覆蓋至該項目。支持橫琴與澳門聯手打造中拉經貿合作平臺,搭建內地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貿易通道,推動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移動、商業存在等服務貿易模式創新。支持橫琴為澳門發展跨境電商產業提供支撐,推動葡語國家產品經澳門更加便捷進入內地市場。研究將外國人簽證居留證件簽發權限下放至橫琴。

當然,就當下情況而言,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城市化建設,七座節點城市都無法與四座中心城市相比。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七座節點城市定位是四大中心的衛星城市,遵行“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思想,避免與四大中心產業衝突造成產業分佈混亂,定位不明的情況。

百年機遇——浪潮中的企業

對於企業而言,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百年機遇,如今這場全國範圍內的改革浪潮也是一次機遇。27年前的南巡為深圳崛起打下了基礎,當前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南部地區振興的基石。

粵港澳大灣區的全局規劃為企業創造了新的機遇,特別是三大平臺的推出為企業搭建了新的舞臺。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企業可以分為兩大類:新興企業與傳統企業。新興企業指以BAT為代表的科技、互聯網類企業,這些企業業務多集中於服務業(第三產業);傳統企業指藉助改革開放四十年紅利崛起的傳統生產型企業,這些企業業務多為工業(第二產業)。

進擊的騰訊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馬化騰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非常熱情。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馬化騰榮登2018年福布斯最佳CEO榜榜首,而騰訊是BAT之一,作為新興企業代表相信不會有任何質疑。

1998年,騰訊於深圳成立、2004年,騰訊在香港上市、2017年6月20日,騰訊承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2018年9月5日,騰訊以企業共建方的身份參與第十二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對話粵港澳大灣區活動……騰訊擁有深厚的大灣區基因。

馬化騰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非常熱情。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小馬哥費了不少心血,消耗了不少腦細胞。

據騰訊研究院報道,在2017年的兩會上,馬化騰就提交了《關於發揮協同創新優勢 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的建議》五點建議。次年兩會上,馬化騰又就《關於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區域融合發展率先突破的建議》提出四點建議:

其一,促進大灣區“決策共商”,建議在中央層面設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由三地政府具體落實決策;在區域、民間層面成立由知名企業、智庫、社會組織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委員會,定期提出具體訴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灣區發展決策和諮詢的雙軌機制;

其二,鼓勵大灣區“產業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為基礎的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率先打造“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先行區”,推進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技術普及應用,探索建設“雲上灣區”;

其三,鞏固粵港澳“文化共生”,提升大灣區發展的歸屬感和參與感。建議國家和粵港澳三地政府著眼於促進大灣區青年人交流、溝通、理解和融合,進一步整合提升相關青年活動項目,出臺政策鼓勵大灣區知名企業、公共機構為優秀青年提供實習和工作機會。同時,研究啟動灣區文化發展專項,探索打造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文化資源保護和挖掘的標杆城市;

其四,著力實現大灣區“機遇共享”,打造中國資本和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橋頭堡”。建議國家研究出臺政策舉措,充分利用大灣區溝通內外、連接全球的獨特優勢,鼓勵和支持大型央企、民企在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香港、澳門設立國際總部,同時在大灣區內實施更加優惠的境外資本和企業進入政策,鼓勵世界名企設立區域總部或創新研發中心,促進生產要素資源雙向進出、有序流動。

在業務方面,騰訊就大灣區主題的戰略佈局具有相當強的前瞻性。騰訊在to C、to B、to G端搶先拿下數字經濟戰略制高點,趕在槍聲響起前就取得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競爭的領先地位。

2017年10月,微信香港錢包在香港宣佈推出一系列升級支付功能,包括付款碼支付、二維碼收款和即將推出的微信買單,同時已支持出租車、茶餐廳、商超,並即將支持地鐵等更多場景。

2018年6月28日,香港滴滴(“DiDi”)上線微信支付;2018年7月12日,香港國際機場中的麥當勞可以在櫃檯收銀系統和自助點餐設備上使用微信支付;2018年7月16日,微信支付正式宣佈全面接入香港“波鞋街”,在允記集團、APEX高峰、TORONTO SPORTS、FITTER等多家門店上線微信支付。2018年上半年,微信支付在港澳地區的支付筆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倍,這意味著微信支付不斷深入大街小巷。

2018年5月21日,“數字廣東”首個成果“粵省事”小程序上線,它是廣東省政務民生服務的集合入口,通過身份認證進行統一登錄,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民生服務。

2018年6月12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騰訊AI Lab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聯合實驗室將發揮雙方優勢,通過聯合培養博士生、聯合研究等多種形式,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機器智能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以構建國際一流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體系和完備的生態系統。

新興企業是新經濟發展的源泉,粵港澳大灣區的變革為新興企業創造了市場、資源、環境等有利條件。

自我革命的碧桂園

粤港澳大湾区:惊涛骇浪中的百年机遇|深度解析

楊國強家族是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常客,碧桂園是房地產行業的巨頭。一直以來,房地產是中國傳統經濟的頂樑柱,碧桂園作為傳統行業的代表當之無愧。

得益於27年前的那次南巡,當年,楊國強憑藉廣州西側的兩個村開發高端別墅群社區項目創建了碧桂園。碧桂園總部駐紮在佛山順德,距今已打造了2000多個項目。

在大眾印象中,碧桂園是一家房地產開發商。但實際上,碧桂園早就開始謀求轉變。

2016年8月,碧桂園正式發佈產城融合戰略。通過產城融合戰略,碧桂園與思科、富士康、清華大學等機構基於高新技術產業的合作落地,並且打造了潼湖科技小鎮、思科廣州智慧城、順德新能源汽車小鎮、增城的科技小鎮。

2018年6月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正式開園,為集團跨界投資打造的首個機器人產業園,致力於機器人輕生產、創新加速、眾創空間等產業整合,著力打造機器人產業化高地。據碧桂園官方透露,該產業園將作為重資產平臺,推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廣泛應用,助力智能製造等高新產業發展。

2018年9月8日,佛山市順德區政府與碧桂園集團全資子公司——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公司舉行簽約儀式,宣佈機器人谷項目的正式落地。這也意味著碧桂園開始加入智能製造行業,為自己原有技術的升級迭代做鋪墊。碧桂園方面介紹稱,“未來,碧桂園集團將斥800億元的巨資投入機器人版塊的建設。”

2019年1月21日,在碧桂園2019年年度工作會議上,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把碧桂園定義為“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目前,位於廣東順德的機器人谷已在建造當中。碧桂園方面稱,預計2021年(項目交地之日起三年內)完成全部建設並交付。

除了進行技術升級,向高端產業進軍外,碧桂園還涉獵了農業領域,通過把科技植入農業並且疏通產業鏈優化整條農產品供應鏈。

2018年5月,碧桂園農業正式成立。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中,前端進行農業育種、科研的研發,以“公司+農戶”的方式進行中端生產,終端以鳳凰優選為端口進行銷售。

2018年8月,碧桂園農業的德慶貢柑產業園在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啟動,將協同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建設集核心高標區、種植示範區、加工集散區、產業輻射區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園。

不同於常人總想著蹭熱點、搶風口,碧桂園選擇利用熱點、利用風口,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往基礎產業領域發展。

騰訊和碧桂園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抉擇是具有典型參考意義的兩種方向。新興企業藉助時代大勢,努力在新市場搏殺;傳統企業謀求轉型、升級,適應新時代。前者縱身跳入浪潮參與新市場的激烈競爭,後者利用浪潮尋找利基市場。如果做個比喻的話,騰訊是衝鋒陷陣,而碧桂園是後勤保障。這兩種方向都是符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方向,只有適合不適合,並無好壞之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