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比較中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在比較中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他們總是以充滿讚歎的口吻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某某多聰明",一邊讚揚著別人家的孩子,同時又在無形中貶低著自己的孩子。

下面這個事例,會讓大家意識到,長期處於被比較的環境中,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怎樣巨大的影響……

那些在比較中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Johnson和Hebe是同一棟樓裡的鄰居,恰好又是同班同學。

Hebe天生聰明伶俐,學習上也極為刻苦,所以,她的學習成績在班上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而Johnson自小便有極強的寫作能力,但理科思維不足,無論如何認真聽講,數學還是不及格,和Hebe相比更是難以望其項背。

Johnson的媽媽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將成績趕上去,便常常拿Johnson與Hebe進行比較:“咱傢什麼條件也不比Hebe家裡差,就是你的學習成績比Hebe差遠了,為什麼你就不能超過Hebe呢?”、“人家數學都考了滿分,你怎麼才考50分啊?”、“別看什麼作文書了,趕緊去看數學!”……

Johnson心裡很苦惱:自己明明很努力,為什麼就是考不好呢?媽媽只能看到自己數學不好,卻看不到自己寫作好,即便是在作文比賽中獲獎也得不到媽媽的表揚……

在媽媽長時間的指責、比較和暗示中,Johnson打心眼裡認定了一個“事實”:自己就是比不上Hebe,自己就是笨,無論怎麼努力都不會有出息……

終於有一天,忍無可忍的Johnson對媽媽說:“Hebe是Hebe,我是我,你要是看不上我就去給她當媽媽吧,反正我就這樣了!”從此以後,Johnson變得破罐子破摔,不願再拿起書本學習,沉溺於遊戲,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那些在比較中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盲目的比較,不僅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還會讓孩子無法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對成長和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杜絕這種現象發生呢?我們需要做到下面這5點——

1、保持一顆平常心

父母該從內心深處杜絕“攀比孩子"的想法,不要用別的孩子作例子來給自己的孩子施加壓力,要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暫時的不足,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賞識。

2、看到孩子的進步

父母應該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比較有兩種,一種是橫向比,一種是縱向比:作為父母,看孩子的進步,不僅要橫向地看到孩子和別人的差距,更要縱向地看到孩子比從前取得了哪些進步。

3、承認孩子間有差異

父母應當接受並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幫助孩子學會取長補短。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有差異時先不要著急,這種差異未必就是差距。此時,父母的正確態度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因材施教。

4、尊重孩子的天性

父母要尊重自己孩子的天性,不要盲目跟風, 別人的選擇和做法未必適用於自己的孩子。家長應該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發展道路,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養他。讓其按照自己的條件去成長,孩子才可能獲得幸福和成功。

5、培養孩子的個性

父母應該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和其他人沒有太多的可比性。讓孩子學習別人的優點固然重要,但培養孩子的個性更重要。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

印度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當父母愛他們的孩子時,他們不會拿他和其他的孩子做比較。

因此,父母們如果愛孩子,就請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不必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家孩子的弱勢相比較,應該以平和的心,客觀看待孩子的成長,不讓孩子活在父母評價中,也不要讓孩子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這是為人父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