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說謊的孩子,還有救嗎?


愛說謊的孩子,還有救嗎?

01

幾天前,我的一位朋友很著急的給我打電話,告訴我,他兒子在幼兒園裡被請了家長,老師說,這個孩子似乎總活在虛幻的世界裡,需要家長配合好好幫助一下。

原來,這個只有五歲的孩子,經常給同學們講一些奇奇怪怪的事,當其他孩子都沉浸在這些故事裡,這個孩子的故事版本就變了。如果說只是講故事也沒關係,老師發現,這個孩子經常把自己當成不同角色的人,有一點分不清現實和想象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在描述幼兒園班上發生的事情的細節上,這個現象特別嚴重。

老師擔心不加引導的話,孩子會容易變成一個愛說謊的人,並把說謊話習以為常。

朋友一直為兒子出眾的想象力引以為傲,聽老師這麼一說,真的有點慌張了。

我仔細地問了一下朋友,他孩子的成長環境。在他孩子年紀更小的時候,他和妻子還在外地工作,不得不把孩子放到老家過了三年。回家看望孩子時,發現兒子特別喜歡聽故事,為了彌補夫妻二人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的遺憾,妻子就給孩子買了很多的故事磁帶寄來。

有時候老人忙的時候,孩子就自己反反覆覆聽這些故事,聽了很多遍後,好多故事都能背下來了。後來,這個孩子還經常自言自語,好像是在給自己講故事。

他說到這時,我還沒有告訴朋友我的想法。朋友自己忽然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孩子在缺少和同齡人溝通的時候,過早地學會了和自己相處。不斷地和自己變換著玩耍的花樣,才會出現這種問題吧。”

02

我告訴他,孩子的外在表現背後,往往都有一種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一方面,他可能還不太適應和這麼多孩子一起相處,所以有延續自己過去一些特有行為的可能。另一方面,孩子可能非常想融入一個自己還沒有真正融入的集體。這個時候通過所謂“說謊”來美化自己,其實也是為了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的時候真的會把看過的聽過的事,甚至是想象中的事兒當成現實的事。其實也不用太過擔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漸漸就會分得清想象和現實之間的不同了。

我告訴他,我曾在一本獲得卡耐基文學獎的優秀兒童小說《神奇的“謊言”》中,看到一個神奇的男孩,無意中到了一個只有女兒和媽媽的窮苦家庭,面對這家孤女和媽媽的舊貨商店無人問津的窘境,這個男孩通過給前來的顧客講這些古董背後的故事,當然這些故事都是男孩編的,都不是真的,但這個男孩用足夠的知識儲備,把這些故事都講成真的一樣。

顧客們還全都聽了進去,那些原本賣不掉的舊貨就這樣一一離開商店,全都被顧客帶回了家,這個男孩成功地幫助這對母女改善了生活條件。

女孩的媽媽發現這個突然降臨到她們生活的男孩,正在吸引著自己女兒,她怕自己的女兒墜入愛河,於是忍著心痛,解僱了店裡這個如此出色的“商品推銷員。”這個男孩傷心的消失了,女孩也無限的傷心。

直到有一天,女孩在圖書館裡翻開一本書時,看到了那個外貌特徵行為舉止一模一樣的男孩,竟復活在書裡。

她驚訝萬分,難道自己和媽媽曾經接受的是書中一個人物的幫助嗎?最後小說的謎底很有意思,原來這個男孩也生活在一個家中只有媽媽的貧窮家庭,他的身體不太好,不能夠像其他的男孩那樣拼命奔跑和打球。

他所有的愛好就只有看書,到後來,他央求媽媽買了一個很舊的打字機,自己每天沉浸在想象寫作的世界裡,不停的打字。

沒錯,這個男孩後來成了一個作家,小說的結尾揭示,這個男孩寫的書名字就是這本《神奇的“謊言”》同名小說。

小說用一個大故事裡包含了數個小故事,而且很多都在把想象和現實不斷對比,非常的有趣,真的是創意無限。

其實孩子喜歡活在想象的世界裡,並不全是壞事,如果給予他合適的土壤,就能夠把這份出眾的想象力保存下來,未來絕對擅長做很多和創意有關的工作呢。

03

不過,之前我也聽說過一個同學的故事,她小時候,因為在幼兒園裡感覺比較孤獨,竟也編過幼兒園阿姨打自己的故事。

我同學的父親,本來就是老師,這位老師帶著孩子去見幼兒園阿姨,結果阿姨當面回答,自己從來沒有打過孩子。

從來沒打過女兒的父親,轉身就給自己女兒一記響亮的耳光,讓孩子牢牢的記住說謊的教訓,傷害了別人,最終也會害了自己。

我同學後來回憶,她長大後才理解父親的用心良苦。能感受到同為老師,父親謊言對那位幼兒園阿姨的傷害,肯定是感同身受。

可見,早早地糾正這種惡習,絕不給孩子這種有傷害性的謊言任何機會,就是家庭教育的底線。

保護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逐漸明白,理想和現實本來之間的距離。他們最終才會漸漸理解,愛想象和表達想象本身沒有什麼可怕,甚至沒有惡意的謊言也不是什麼洪水猛獸。

但做人一定要充滿善意,絕對不能說,會給其他人帶來傷害的可惡“謊言”,這才是說謊和幻想之間最精準的分隔線。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優美圖,感謝原圖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