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常見的三個“誤區”,你中招了嗎

理財常見的三個“誤區”,你中招了嗎
盲目理財: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固然重要,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過於盲目,“財”反而逃跑了!

還記得2015年股市大漲嗎,刷新媒體頭版頭條的總是證券開戶人數再創新高,其中不乏在校大學生。也許那個時候起,大眾理財意識已經全面甦醒。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宣傳理財的必備用語,然而可能就是這句話把很多投資人帶進了“盲目理財”的誤區。

還是說一說2015年的股市吧,那一年,茶餘飯後的談資除了股票,還是股票!辦公室、樓道里、餐廳、公園,哪裡都能聽得見股票、大盤這樣的字眼。好像不聊一聊股票,就和這個社會脫節了,成了Out Man。

同樣的理財觀念已深入人心,沒做過理財的人,總是躍躍欲試。貨幣基金、銀行理財、股票、P2P、基金、期貨,好像都要嘗試一遍才稱得上是“我懂理財”。

雖然常說理財有風險、股市有風險,但是一句“該交的學費還是要交的”,就自己哄著自己開始走上“盲目理財”的路。

過猶不及,不懂的理財不要碰!

過度學習:初次接觸理財穩健為主,不斷學習理財知識,就能接觸更多類型的理財產品了。但是不要忘了,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為了更好的理財,很多人都會看一些理財書籍,例如《聰明的投資者》、《共同基金常識》、《窮爸爸富爸爸》、《股票作手回憶錄》等等。常被推薦的理財書目種類繁多,大多是一些知名的投資理財書籍。

這些書真的很有價值,但是好像沒有人推薦看一看官方教材,比如證券從業資格、基金從業資格的考試輔導教材。

“教材太枯燥”可能是大多數人的回答,很實在。但是,理財原本也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很多人說做固定收益類投資、買固收類產品,記得多瞭解一些固收類產品,尤其是一些新興的產品種類:例如金融資產受益權(包括融資融券資產、附帶回購權的股權投資項目),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證券化、租賃資產證券化)。

底層資產不清晰的理財產品需要規避,底層資產清晰的理財產品,也要深度瞭解底層資產究竟是什麼,這個離不開基礎知識。

過度學習沒有意義,還是要抓基礎知識!

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郭主席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非法集資,但是對於理財同樣很有參考意義。一些叔叔阿姨購買理財產品,對4%或4.5%的年化收益率可能感到很滿足,他們參考的是銀行活期、定期的收益率;

但是目前很多投資者很少接觸銀行定期,接觸最多的可能是餘額寶等貨幣基金,收益穩定、每天顯示利息,動輒3%的收益率可能給他們一種錯覺:3%的收益率只是最基礎、最基礎的收益了,6%、7%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也很普通!

然而理財產品多一個百分點的收益都是艱難的。貨幣基金3%以上的收益率,並不是無風險收益率,並不是什麼都不用做就能達到的,貨幣基金已經投資了不同的債券。想把貨幣基金的收益率提高1%,可能要把存款置換成債券、要把國債等低風險產品置換成公司債,甚至可能需要槓桿投資。

理財不要期望太高,也就能避免掉入一些理財陷阱了!

我是行簡,向私人銀行家邁進的小學徒,分享閱讀筆記和理財知識!瞭解更多理財乾貨記得關注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