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諾貝爾獎的無冕之王,哈佛雙料教授,她說:做科學家很省事兒

書桌邊,父親正在教一個小男孩物理。父親問:“一杯水放在桌子上,這個水杯受了多少力?”這是一個普通的初中物理問題。

“有水和水杯的重力,桌子還有個支持力。”男孩說。

“你還能不能想出來其他的力?”父親問。

“沒錯啊,就這兩個力,一平衡它就不動了。”男孩答。

一旁的妹妹在玩,沒仔細地聽,卻插了一句嘴:“空氣對水杯還有個作用力。”

父親大喜,道:“這孩子尚未上學,竟有幾分學物理的天分。”

其實,長大後小女孩已不記得當時她是否真的知道空氣是什麼,只是因為父親是空氣動力學教授,猜到提出的問題肯定跟空氣有關,於是就這麼作答。

這位小女孩就是莊小威,一個名符其實的奇女子:

中科大首屆少年班高材生,

34歲成為哈佛大學雙聘教授,

40歲刷新美國國家科學院最年輕華人院士紀錄,

此後兩年又陸續成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和中科院最年輕的外籍院士

……

她所取得的成就和榮獲的獎項,早已趕超了許多資歷老名氣盛的科學家。

2014年,她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時,引發眾人關注和爭議,人們稱她為無冕之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哈佛雙聘教授,與諾貝爾獎只差“運氣”二字的偉大科學家——莊小威。

她是諾貝爾獎的無冕之王,哈佛雙料教授,她說:做科學家很省事兒

天才少女的求學之路

1972年1月,莊小威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和母親退休前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受父母親的影響,從小耳濡目染,那時莊小威就對科學感興趣極了。

“我父母是大學教授,他們做的挺有意思的,還經常自得其樂。我爸經常對他做的東西有一種揚揚得意的滿足感,我覺得我也可以有這種滿足感。”莊小威說。

兒時的莊小威便表露出了超出同齡人的聰慧。她的表妹曾回憶一段幼年秩事:“她記憶力超強。記得小時候,我爸爸教她學中國象棋,什麼是將、士、象,每個棋子該怎麼走,不用多,只教一遍她就全都會了,驚得我爸爸直咂嘴。”

莊小威自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這樣的孩子,對死記硬背的東西都不怎麼感興趣,莊小威也一樣,她喜歡的,是物理嚴謹的推理之美。

中學時,她在班上年齡最小,但各門功課都拔尖,曾榮獲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

莊小威當年的老師,如今已年過七旬,但起這個30多年前的學生,卻仍舊記憶猶新。

“首屆22個學生是全國招生,雖然只有十二三歲,卻是百裡挑一的智力超群。班裡男生比較多,女生只有5個,莊小威就是其中之一。她上課非常專心,學習特別刻苦用功,求知慾強,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勁頭。”

也清晰記得那時莊小威在課堂上專注的眼神,“老師到哪,她的眼睛就跟到哪,聚精會神一刻都不會落下”。

後來,莊小威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科大預備班;13歲轉入蘇州中學中科大預備班;15歲那年她如願以償,以高考600多分的狀元成績考進中科大少年班。

她是諾貝爾獎的無冕之王,哈佛雙料教授,她說:做科學家很省事兒

做科學家“很省事兒”

在中科大,她花了很多工夫,力圖把每一個物理定律摸得清清楚楚,絕不放過一點點細節,甚至發展到近乎痴迷的程度。

“物理有著很強的邏輯性,真的覺得物理非常的美,非常嚴謹,很合我的口味,任何東西都有它的邏輯推理,不要死記硬背,注重邏輯推理,一連串下來,理解了也就全部學會了。”談起物理,莊小威就像談論親密無間而又欽慕的朋友。

中科大的那幾年裡,莊小威在數學、物理課考試裡幾乎每次都得滿分,化學,計算機等課也成績優秀。她還經常課餘時間和同學討論學術問題。不論對方是男生女生,她不分結果絕不罷休。

她並不在意分數,只是很享受探索問題的過程,但優秀的成績伴隨著她的努力接踵而來。一不小心,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四大力學專業課都考了滿分。

這個傳奇紀錄至今仍無人打破,成為中科大物理系一個難以逾越的豐碑。

19歲大學畢業時,父親建議她去舊金山讀書,因為不用轉機。莊小威選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階段她聽取楊振寧的建議,選擇了實驗物理方向,並很快喜歡上了光學。

楊振寧在信中告訴小威,實驗物理組裡的一些儀器壞了,同事踢一腳,儀器變好了;而他自己踢一腳,那些儀器反而變得更糟了。自覺在此方面無天分的楊先生想以此告誡小威,實驗物理非常重要。

25歲時,莊小威一路順風順水,毫不費力地拿下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博士學位。

莊小威經常自嘲“一根筋”,她從小就認定自己要做科學家,因為這“很省事兒”,而不是企業家、政治家、航天飛行員,“改來改去怪麻煩的”。

她是諾貝爾獎的無冕之王,哈佛雙料教授,她說:做科學家很省事兒

哭了整整一天

莊小威覺得自己很幸運,從一開始就確立了畢生的志向。然而,在她成長為科學家的道路上,依舊會遇到挫折。

1997年,25歲的莊小威一路斬關奪隘,毫不費力地拿下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博士學位。

莊小威取得了無數過人的成績,讓她被各種光環和榮耀包裹其中,別人看到的只是她成功的一面。

“其實挫折是挺多的,只是失敗的你沒聽到。”

事實上,在1997年博士畢業時,霸氣的莊小威遇上了一次重大挫折。

當時,她的導師、華裔科學家沈元壤鼓勵她找教職。滿以為進入斯坦福大學物理系當教師已經板上釘釘的她,吃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閉門羹。

當時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學術委員會給莊小威打電話:“我們對你非常感興趣,準備給你一個位置,但還需要寫一份書面材料給物理系主任,需要你提供一些更詳盡的信息。”

以為得到這份教職已是板上釘釘的她開始自我膨脹,心想“我同學還在斯坦福做博士後,我就已經是助理教授了!”

誰知道,剛上天,卻又要入地。兩天後,那位斯坦福的老師又給莊小威打電話,說她沒有博士後經歷,建議到斯坦福做博士後,2~3年內可以跟任何教授合作,來證明自己。

這個打擊來得太突然了,傷心的莊小威哭了整整一天。之所以哭,也是因為對自己的自滿生氣。

回憶過往,她說:“當時我只想到做教授很風光,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後來想想傷心很大一部分是虛榮心作怪,我並不覺得人生重要的機會沒有了,我同學剛跑到斯坦福來做博士後,而我一出現就是斯坦福的助理教授,比他們厲害多了,我真的覺得這是一種虛榮。”

想明白後的莊小威打電話拒絕了很多教職邀請。其中一位系主任非常憤怒,質問小威為什麼不接受,她只說自己還沒準備好。

莊小威靜下心來反思,擦掉眼淚,將過去的成功和失敗都抹掉,重整旗鼓決定去讀博士後。從此,她的研究方向發生重大轉變,從物理轉入到生物。

她是諾貝爾獎的無冕之王,哈佛雙料教授,她說:做科學家很省事兒

一朝得獎揚威名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總是強調,20世紀重要的生命科學進展很大程度是因為物理學家參與進來。

美國華裔物理學家、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也鼓勵物理學家進入生命領域。

經歷挫折後的莊小威,選擇加入朱棣文在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並轉向了此前毫不瞭解的生物學領域。

而事實上,這是一個偶然的決定。莊小威在回顧這一轉折時說,當時自己“想做點新的東西”,朱棣文問她要不要做生物,她就說“Why not?”。

此後便是近3年蟄伏的沉寂。

大學沒學過生物課的小威,甚至不知道DNA和RNA的區別是什麼。同事曾善意地開玩笑說DNA和RNA只有一字之差。

然而,雖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可憑藉無知無畏闖入生物學的莊小威,前兩年也僅僅限於摸索和辛苦的試探,沒有任何結果。

可這幾年並非沒有意義,對莊小威而言,正是這樣的經歷,帶給了莊小威交叉的思維。莊小威用自己擅長的物理光學去“看”浩瀚的生物世界,並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者,發現並解決重要的問題。

天道酬勤。2003年,年僅31歲的莊小威拿下2003年度全美“麥克·阿瑟天才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也是24個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2006年,莊小威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科正教授,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

2012年8月,莊小威回到中國,成為北京大學第二位大學堂頂尖學者,此前的一位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

她是諾貝爾獎的無冕之王,哈佛雙料教授,她說:做科學家很省事兒

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2006年,莊小威就STORM在《自然·技術》雜誌上發表相關論文。

在2011年,她又進一步克服了之前耗時長的缺點,開發出了更高性能的STORM。

這一路走來,莊小威也成了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的大戶,隔三差五就在頂級雜誌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那時很多人都認為莊小威會是2014年的諾獎得主。

可是……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美國科學家埃裡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

第一個被唸到名字的埃裡克·貝齊格,獲獎的理由就是——“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PALM

同為“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的研究,諾貝爾化學獎名單上卻沒有莊小威,這在華人世界引起了不少爭議。

北京大學教授饒毅表示,貝齊格與莊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上完全一樣,兩人同時發表論文,不明白結果為什麼會出現厚此薄彼。

北京大學副教授席鵬在這個科研領域頗有發言權,因為他跟隨當年諾獎得主、該領域公認的領軍人物黑爾學習,他表示:莊小威沒能獲獎,我大感意外。這說明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其實不僅沒有消失,而是日常可見。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化學專業博士徐磊稱“諾獎獲得者埃裡克·貝齊格在超分辨率顯微鏡方面的貢獻不如莊小威”。多名研究人員認為莊小威的貢獻比有的獲獎者更大。

特別是在華人科學家聚集的網站上,大家都紛紛為莊小威抱打不平。關於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之類的猜測不斷......

最終,對這一質疑,諾貝爾獎委員給出了這樣解釋:

第一:白茲格早在1995年發表了論文,對這一技術提出了理論設想。

第二:白茲格論文的收稿時間要比莊小威早幾個月。

莊小威雖與諾獎無緣,但她的成就確實是諾獎級別的。縱觀歷史,沒得到應有殊榮的能人異士大有人在。

而莊小威也當得起無冕之王這四個字。

她是諾貝爾獎的無冕之王,哈佛雙料教授,她說:做科學家很省事兒

在莊小威的人生字典裡,專心的態度、通過科研訓練獲得與眾不同的長遠眼光,以及敢於選擇難度大且有深遠意義的課題堅持下去,是三個關鍵詞。

2012年8月21日,莊小威回到中國,成為北京大學第二位“大學堂”頂尖學者,此前的一位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

當天,一身淺藍色襯衣、黑色長褲,留著一頭短髮、素面朝天的莊小威,走進水洩不通的會場,與北大學子分享自己的科學人生。

講演開始,她立刻從樸素的鄰家女孩變成自信的科學家,在寬闊的講臺上自如地走著。她神情生動,用詞準確優雅,語調流暢自如,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單純和專注的美。

這個從中科大少年班走出的姑娘,是一名真正的學者,無所畏懼,意氣縱橫,不忘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