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特輯|古代人是如何旅遊的?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 © 王為政, artron.net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跨越千年的徐霞客遊記

折射前人旅行的意義

出遊,這一伴隨人類一生的議題

告別了現代迅猛的消費主義

如何反映古今的文化語境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是我的江陰老鄉。因同姓徐,祖父的祖父又是從徐霞客鎮(以前稱為馬鎮)一帶搬到江陰東鄉的,熱愛旅行的我就總被父母稱為徐霞客同宗同族的後代——比如我們去市中心吃飯,經過徐霞客雕塑,我媽就會指著他說:“你看看你老祖宗,到處旅遊,把家都敗光了!”

旅行花錢。江陰民間流傳甚廣的一個段子是:徐霞客祖上家境殷實,奈何他不慕名利、不事前程,終日遊山玩水,等他三遇強盜、四遇絕糧、最後因腿疾無法行走而回到家鄉後,老家的大宅子就只剩下三間茅草房了。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徐霞客祖籍江陰市 © 51sai

對於安土重遷、崇尚儒家正統的普通人來說,徐霞客從小立下的“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志向顯然有悖人倫綱常。更何況在交通不便、私營旅館業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旅”字前面往往會再加一個“羈”字。像唐代溫庭筠寫《商山早行》,開頭就是“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在元代馬致遠著名的小令《天淨沙·秋思》裡,旅途更被描摹為一場苦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拋開中國傳統文人那種自我感動的套路,古人的旅途確實要艱辛很多。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明仇英《春遊晚歸圖》

“父母在,不遠遊”,現在被視為傳統孝道的束縛,在古代卻充分說明了人們對遠遊遇險的忌憚。即便是秦始皇出遊,都會遇到“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的情況,更別說是勢單力薄的民間出行。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雖是神話小說,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大戰妖魔鬼怪的情節卻也顯示出在古人對遠方的想象中,風花雪月是一回事,豺狼虎豹是另一回事。

徐霞客出生於 1586 年,這已是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期。相較於更早的朝代,此時生產力的發展、商業交流的頻繁已經為旅遊業的興盛奠定了相當的基礎。根據《大明一統志》記載,明前期全國道路縱為 10900 裡,橫為 11750 裡。而除了有傳達政令和軍情的官方驛站,民間旅店業也有了一定的進步。像後來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寫泰山旅店業,說“未至店裡”,光“驢馬槽房”就有二三十間。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杭州陳昌錫所著的旅遊指南《湖山勝概》 © 搜狐

不過,這些記錄只能說明當時的硬件有了提升,並不能說明當時社會對於離經叛道者的寬容。在明代,科舉制度達到頂峰,經世致用對於讀書人來說才是唯一正途。徐霞客祖輩都是讀書人,到了父親這一代,不願為官、不事權貴,這在當時被視為不入正統。而到徐霞客長大成人,飽覽群書卻只願四處遊歷,就更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即便是在後世,他的這種愛好依然被描寫為“奇癖”。

“從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裝,不裹糧;能忍飢數日,能遇食即飽,能徒步走數百里……”從二十二歲正式出遊到五十六歲病逝,徐霞客大部分時間都在名山大川艱難跋涉。這樣的旅行條件比不上傳統的士大夫出遊,但也因徐霞客摒棄了訪覽古蹟、觥籌交錯的社交活動,他變成了一個更加純粹的獨行俠。就像江陰市中心常見的徐霞客雕塑,他總是身穿披風、手拿斗笠和竹杖,面容嚴肅、目光深邃。

徐霞客去世後留下了 60 萬字的地理著作《徐霞客遊記》。他寫旅途的險惡:“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他寫每天早起的天氣情況:“二十一日,早起,寒甚,雨氣漸收,眾峰俱出,惟寺東南絕頂尚有云氣。”他寫旅途中遇到的平常事,比如“路幾不辨”時叩開陌生人家的門,對方感慨:“此地外五里尖山之下,時有賊出沒。土人未晚即不敢行,何幸而昏夜過之!”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江陰市徐霞客故居 © 觀賞

徐霞客的遊記中,鮮少悲春傷秋、睹物思情,也沒有那種廟堂之上鬱郁不得志、於是歸隱山林的憤懣。這使他的旅行文學和其它古代文人的表達都不一樣。

在古代,主要的旅行人群和旅行目的不外乎這樣幾種。首先是帝王外出巡遊,比如一生出遊五次的秦始皇、遊歷過不少風景名勝的漢武帝、順著京杭大運河南下揚州賞瓊花的隋煬帝,他們的目的除了官方標榜的“體察民情”,也蘊含了彰顯皇權的意味。然後就是官派使者的交流。像鑑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無論是出於宗教傳播還是弘揚國威,他們的出行本質上和帝王巡遊沒有區別。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唐代畫家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摹本

而和徐霞客式的漫遊最接近的還是士大夫階層。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但他們和徐霞客的區別也很明顯。比如《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就被認為是歐陽修被貶滁州之後自我排遣、自我安慰的詩句——也就是說,礙於歐陽修的官方身份和一種叫“寓情於景”的古老修辭,大文豪的“自我放逐”總會被理解為一種求而不得。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元代盛懋《山居納涼圖》

可徐霞客不一樣。由於他早早就剝離開傳統路徑,他也無法把自己包裝成旅遊博主來變現,所以人們很難找到除了“熱愛”以外的其它驅動力——他不是為了求取什麼,也不是為了逃避什麼。他的旅行更像是在踐行日本俳人松尾芭蕉的俳句:“歲月為百代之過客,逝去之人亦為旅人也。於舟楫上過生涯,或執馬鞭而終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為旅行。”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松尾芭蕉旅遊路線圖 © Ameblo

松尾芭蕉生於 1644 年,同樣一生旅行無數,最終“旅途罹病,荒原馳騁夢魂縈”,客死他鄉。徐霞客的漫遊,有尋訪古勝的獵奇,也有荒野考察帶來的智識樂趣——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記載和研究、對水道源流的探索都為後世提供了詳實的資料。這不是說徐霞客式的旅行一定比歐陽修的更高級,只是說在任何年代,那種“不為什麼”但最終做了點什麼的狀態都是對傳統價值觀的挑戰。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徐霞客遊記》節選 © 騰訊

1640 年,徐霞客遊至雲南麗江。他想北上藏地,無奈種種原因未能成行,最終被送回了江陰。而今三百多年過去,麗江早被開墾成了國內最有名的旅遊景點,從國內任何一個角落坐飛機過去,也不過幾個小時的行程。只是現在的旅行正逐漸變成一種消費,李白二十歲出門時那種“辭親遠遊”的悲壯也不復存在。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從木府望玉龍雪山 © 孤城

如果徐霞客活在現代會怎樣旅行呢?發達的交通工具會幫助他躲避很多艱難險境,但也可能會讓他的旅途變得索然無味。他可能會通過拍照和攝像的方式記錄下風土人情,但這些媒介也可能削弱他自身的感受力。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現在的信息社會,每一個旅行者首先會被視為一個消費者,其次才是體驗者。科舉制度早就被廢除,舊的秩序也早已被新的邏輯替代,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比古人獲得了更多的解放——至少在旅行這件事上,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向徐霞客學習的地方。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撰文 / 鏡子

圖片源於網絡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正月特辑|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Copyright © 2019 NYTimes Travel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