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作者@柳絮

進入2018年,銀行IPO步伐明顯加速。據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年內已有4家銀行過會,包括蘇州銀行在內的7家銀行也已進入“預披露已更新”審核狀態。

作為城商行上市重地的江蘇,目前已有南京銀行、江蘇銀行、無錫銀行三家上市銀行。而一直想著A股上市的蘇州銀行,如今卻面臨著保薦機構缺乏獨立性、盈利增長乏力、資產質量堪憂、內控治理不足等掣肘因素,曾經近在眼前的IPO或許“遠在天邊”。

東吳證券隱現大股東背後,保薦機構缺乏獨立性

蘇州銀行的前身是東吳農村商業銀行。2010年9月,蘇州銀行經過改制,完成了從“農村”到“城市”的華麗變身,正式掛牌營業,開啟IPO之旅。

據招股書,此次蘇州銀行IPO的保薦機構是招商證券和東吳證券。而觀察君查閱蘇州銀行股東名單發現,東吳證券的身影頻頻隱現在蘇州銀行大股東背後。

其中,蘇州銀行大股東國發集團、園區經發、江南化纖均是東吳證券股東,分別持有後者股份的23.17%、0.5%、2.4%,合計持股26.07%。

而與此同時,東吳證券與蘇州銀行的其他股東之間也存在錯綜複雜的關聯。

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虹達運輸、蘇州城投、國泰國際與東吳證券共同投資東吳人保;波司登股份、海競信科與東吳證券之間,分別通過投資常熟農商行、股權交易中心聯繫起來;新滸投資與東吳證券又是高新經發旗下子公司;盛虹集團則通過“中間人”粵財控股與東吳證券存在關聯。

其實,蘇州銀行與東吳證券的合作由來已久,可追溯至2013年。彼時蘇州銀行與東吳證券、元和控股開展全面戰略合作的新聞,還出現在大股東國發集團的官網上。

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如此一來,關於保薦機構東吳證券有可能帶來的利益輸送問題,蘇州銀行可能需要好好解釋一下。

而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蘇州銀行A股上市的主辦券商招商證券,與東吳證券之間又出現利益關聯,二者共同參股證通股份、風華環保。

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因此,蘇州銀行的證券公司保薦工作獨立性、中立性都有可能存在問題。而在蘇州銀行在招股書中,其並未將其與東吳證券之間的關聯關係進行披露。

盈利增長乏力,經營風險加大

2017年,蘇州銀行實現營業收入68.99億元,同比下降1.55%;營業成本41.72億元,同比下降9.5%;淨利潤21.1億元,同比增長8.21%。

其中,2015-2017年,貢獻蘇州銀行營收大頭的利息淨收入為69.18億元、70.1億元、68.99億元,佔營收的比重基本保持在85%左右;貢獻營收小頭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佔比分別為10.66%、14.7%、12.80%。

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表面上看,蘇州銀行淨利潤在2016年至2017年間一直保持在穩定增長,但實際上,由於蘇州銀行經營效率下降,對淨利潤造成的侵蝕正在凸顯。

數據顯示,蘇州銀行2016年淨利潤同比增長7.44%,增速較上一年提升4個百分點;2017年淨利潤同比增長8.21%,增速較上一年僅提升0.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2015-2017年,蘇州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由31.30%升至37.77%,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蘇州銀行經營效率有所降低,其成本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也有所減弱。

進一步觀察盈利能力指標發現,蘇州銀行的淨利、息差也在逐漸收窄。淨息差代表資金運用的結果,相當於營業利潤率的概念。淨利差代表了銀行資金來源的成本與資金運用收益之間的差額,相當於毛利率的概念。

2015-2017年,蘇州銀行的淨利差分別為2.5%、2.05%、1.80%,同期蘇州銀行的淨息差則為2.75%、2.64%、2.01%,兩者均呈現逐漸收窄態勢。

招股書顯示,蘇州銀行的利息淨收入受生息資產和計息負債的平均餘額規模和淨息差影響。

隨著蘇州銀行淨利、息差的逐漸縮減,這也意味著銀行業躺著賺錢的好日子或許會成為往事。這對於現階段純靠“利差賺錢吃飯”的蘇州銀行來說,其營收的持續增長將受到嚴峻挑戰。

現如今,蘇州銀行的營收增速已逐年下降,由2015年的19.10%的高位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7.50%,打破多年來營收增速底位。

不良貸款及逾期貸款規模較大,潛在壞賬風險猶存

依託於城市銀行的招牌,近年來蘇州銀行的資產規模穩步增長,資產結構也基本保持穩定。

2017年,蘇州銀行資產總額2841.18億元,同比增長9.10%;從資產構成來看,以貸款和投資資產為主,分別佔比40.82%、32.08%。

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貸款方面,2017年,蘇州銀行貸款規模1159.64億元,同比增長14.84%,主要投向製造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行業,前兩大行業貸款佔比33.21%,行業集中度較高。

然而,在宏觀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中,據中國中小企業協會6月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八個分行業指數均處於景氣臨界值100以下,其中工業指數處於倒數第三位景氣指數,且較一季度下降0.3個百分點。

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在目前工業企業正普遍面臨經營相對困難的局面下,蘇州銀行投向該行業的貸款,可能存在一定的壞賬風險。

而除此之外,困擾蘇州銀行的,或許還有不太讓人省心的不良貸款率。

年報顯示,2017年,蘇州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從去年的“雙升”轉為“一升一降”。2015-2017年,蘇州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為13.25億元、15.45億元、17.11億元,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48%、1.49%、1.43%。

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眼看著去年底蘇州銀行的資產質量已逐漸呈現企穩跡象,但是2018年上半年蘇州銀行不良貸款率再次升至1.45%,且還高於同行上市公司1.37%的不良貸款率。

2018年2月,原銀監會發布《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以下簡稱“7號文”),設定了“逾期9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貸款的比例”這一指標,通過計算指標大小來判斷銀行風險分類結果的準確性。

如果不良貸款/逾期90天以上貸款這一指標大於1,則認為其不良貸款認定較為嚴格;反之,如果這一指標小於1,則認為其不良貸款分類較為寬鬆。

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2015-2017年,儘管蘇州銀行不良貸款/逾期90天以上貸款的比率為70.7%、79%、90.9%,逐年上升,但是這一指標也均保持在1以下的水平。換言之,目前蘇州銀行對不良貸款的認定仍較為寬鬆,風險分類結果準確性偏低。

若按照7號文的規定來看,2015-2017年,蘇州銀行(逾期90天以上)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10%、1.88%、1.58%,高於目前年報披露的不良貸款率。

隨著銀行業對不良的認定偏向嚴格,蘇州銀行一旦按照“7號文”中標準界定不良貸款餘額,那麼,潛在不良貸款的增加不僅會導致其資產減值損失的增加,還會拖了淨利潤的“後腿”。

投資資產方面,隨著近來金融監管逐步趨嚴,2017年蘇州銀行的投資資產規模914.01億元,同比下降3.85%,整體有所收縮。但不容忽視的是,蘇州銀行的投資資產也面臨一定的市場風險。

2017年,蘇州銀行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損失2.84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其他綜合損失稅後淨額為4.38億元。

而進一步從資本充足性指標來看,蘇州銀行的資產質量下滑顯得尤為突出,面臨較大的“補血”壓力。

截至2017年末,蘇州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42%,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45%,資本充足率為13.51%;與2016年末的相關數據相比,分別同比下降0.09個、0.01個、0.02個百分點。

此外,根據銀監會公佈的2017年各商業銀行監管指標數據,蘇州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相關指標遠低於同行業水平,足見其對資本的飢渴。

蘇州銀行IPO:保薦機構是“關係戶”,“問題票據”背後內控堪憂


“問題票據”事件頻發,內控治理堪憂

自踏上IPO之路起,蘇州銀行的“票據貼現風險”事件便引人矚目,處罰和訴訟問題也曝光在聚光燈下。先是2016年披露的招股書中自曝的4.5億元票據官司,隨後去年又曝出蘇行淮安支行因內控不力、商票風險等問題,被罰20萬元。

票據官司最早要追溯到2015年7月,彼時鄂爾多斯農商行向蘇州銀行轉貼現一批金額為6億元的商業承兌匯票,經多次轉讓,票據轉到民生銀行三亞分行手中。最終,該批票據中有5億元到期後無法兌付。由此,蘇州銀行向鄂爾多斯農商行提起訴訟,索要票據款。

就在IPO揭短的事才過去三個月,處於籌備IPO敏感階段的蘇州銀行,又出現在了銀監分局的罰單上。

根據處罰公告,蘇州銀行淮安支行因“貸後資金監控不力,貸款資金被挪用作為商票保貼業務質押存單”違規被當地銀監局罰款20萬元。

事實上,蘇州銀行相關的訴訟、處罰案件並不是這兩起。報告期內,蘇州銀行因亂收費、漏繳稅、違規等行為,合計遭受12起行政處罰,涉及罰款金額合計約119.23萬元。

俗話說,透過現象看本質。因貸款資金流向違規被罰、涉及多起行政訴訟案件的蘇州銀行,緣何這麼“前赴後繼”的無視監管,其內控實在是讓人憂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