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为何一夜之间名利双输?

同仁堂最近几个月摊上大事儿了:先是去年底被曝出回收过期

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再出售;随后事件持续发酵,被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人民币1408.8万元;最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撤销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质量奖称号,收回证书和奖杯。

2001年,一部电视剧《大宅门》火遍了大江南北。除了片中主人公白景琦的爱恨情仇牵动人心,百年老字号“百草厅”上上下下对药品质量的孜孜以求,对医药事业的一丝不苟,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据说,北京同仁堂便是“百草厅”的原型。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经年辗转,电视剧《大宅门》仍堪称中国屏幕史上的不朽之作,而同仁堂却深陷舆论旋涡。

被誉为“百年老店”的同仁堂,几乎在一夜之间跌下神坛,成了医药企业的反面典型,名利双输。但回顾其近年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就会发现,同仁堂有此一难不是偶然。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媒体报道,这并非同仁堂首次深陷质量危机,其最近三年内已经23次上了黑榜。仅2016年,同仁堂就因质量问题被“点名”6次,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品种。而到了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中,同仁堂以14次的“成绩”位居第二,其中由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有5次上“黑榜”。可见,对同仁堂来说,“蜂蜜事件”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百年老店”竟然成了黑榜“常客”,同仁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从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布的通报中可见一斑:同仁堂集团“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这次出事的蜂蜜产品就是同仁堂交由其他企业代工生产的,即所谓的贴牌生产。但其他企业代工生产,不代表同仁堂就可以忽略监管;代工生产出了问题,更不代表同仁堂就可以逃避责任。放眼全球,代工生产并不鲜见。比较知名的例子就是,富士康代工生产苹果手机。苹果代工,不仅没“代”出什么大问题,还缔造了两个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所以说,出现质量问题,代工生产并不是“原罪”,监管缺失才是。

同样受到指摘的还有同仁堂过快的多元化扩张。凭借着从清康熙年间传下来的这块金字招牌,同仁堂的业务和体量增速惊人。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末,北京同仁堂已拥有药品、保健食品等六大类产品2600余种,36个生产基地,105条现代化生产线;近20年,共开发新产品679个;其中药品176个,保健食品92个,食品288个,化妆品123个,后三项合计占新开发产品的74.07%。

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每个经营者的理想,也是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规模,一味贪“大”求“全”,管理跟不上,难免运转失灵,空有“大”的外壳,却没有“强”的业务,屡屡发生质量和服务问题,极易自砸招牌。春兰空调、巨人集团、乐视等,都是前车之鉴。更何况,作为一家以医药为主业的企业,理应将社会责任挺在前列。

同仁堂的管理者不妨以这次事件为教训,时常扪心自问:是否还怀揣着那颗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医者拳拳初心?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责任编辑:白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