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在高盛的經濟預測法》改變認知

從《我在高盛的經濟預測法》改變認知

做投研不是刻舟求劍,也不能是人云亦云。我們需要去大膽假設,嚴謹求證,這是一個需要批判性思維的工種,否則很難看到真相。很多宏觀數據是滯後的,比如就業數據,在就業數據還不怎麼亮眼的時候,實際上經濟已經開始復甦了;而當就業數據非常靚麗的時候,經濟或許已經過熱了。所以,如果僅僅是盯著數據做研究,不去現實中求證,那麼得出的結論就是自我陶醉而已了。特別推崇《我在高盛的經濟預測法》,作者是約瑟夫H.埃利斯,推薦大家閱讀。在此整理了一些我認為書中特別有啟發意義的要點供參考(如果讀明白了,對A股判斷就更清晰了)。


“我們不應過分關注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發現,而應關注可驗證的事實。”(薩繆爾森)

確定A領先B而B又領先C,則能把監測A作為預測C的基礎。掌握領先指標來進行預測,同時忽略滯後指標。如,就業是一個滯後指標,經濟有可能在就業還未增加之前就已經開始復甦。事實上,消費支出和經濟增長驅動並領先於就業。

ROCET(rate of change in economic tracking)

在研究美國經濟時,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消費支出上,即個人消費支出(personal consumptionexpenditures, PCE),由於消費支出佔美國經濟總產出(GDP)的比重約為2/3,所以瞭解消費支出的驅動因素是把握整體經濟運行的關鍵。

在經濟週期中尋找“誰領先於誰”的時間表時必須遵循三個步驟:

  1. 首先追蹤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支出
  2. 再考察消費支出如何驅動產品和服務的產出
  3. 最後確定產出如何依次驅動機器設備、辦公樓及廠房的需求,即廣義資本支出(capital spending),這些支出是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必要條件。


對US來說:

  • 當前,消費支出在經濟中所佔比重仍然最大,而個人收入(主要是工資和薪水)是消費支出的主要驅動力。信貸和借款也能驅動消費支出,但是如果工資被看作是影響消費能力(spending power)的最重要指標,那麼我們就能嘗試著根據工資來預測消費支出。
  • 消費支出的增加和減少驅動著工業生產和服務的增加和減少。
  • 接下來,工業生產和服務的變化趨勢又決定了經濟的資本支出(包括公司用於廠房和設備的支出),而之前是消費支出決定產出和服務。像鐘錶內部結構一樣環環相扣。
  • 在美國,經濟活動的三大組成部分,消費支出、工業生產和服務以及資本支出代表了公司利潤的核心,因此,公司利潤顯然取決於消費支出。
  • 股票市場的上漲和下跌可以作為反映公司利潤變化的敏感預測機制(predictive mechanism),因此在某個經濟週期的最前端,股票市場的變化緊挨著消費支出。這樣,股票市場在週而復始的因果關係鏈條中的變化順序是不難理解的:在接下來的經濟週期中,在相同的位置上,股票市場通常會出現較大的漲跌。
  • 由於各個企業分別根據銷售和利潤的增加或減少情況來決定是僱傭還是解僱工人,所以就業(和崗位數)隨經濟狀況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領先於經濟變化。如果想克服根據經濟報道進行決策所犯的感性錯誤,我們必須跨越一些重要障礙,其中之一就是掌握就業滯後的事實。


消費支出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廣義上講,消費支出由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務的消費開支構成;實際消費支出等於消費支出除以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personal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deflator),該指數衡量消費支出各組成部分的價格波動。從邏輯關係上看,通過零售和配送形式實現的產品和服務消費支出,是工業生產週期性波動的關鍵決定因素,而工業(製造業)生產的增長和下降又是帶動資本支出(即製造業為生產產品而擴大生產能力時用於廠房和設備的開支)變化的重要力量。

資本支出是GDP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官方資料中這一組成部分被稱為私人國內總投資(gross private domesticinvestment)=資本支出,由企業用於廠房、辦公樓和設備的支出以及居民的住宅類支出構成(注意:雖然“住宅類建築物”也是私人國內總投資的組成部分,但為了著重討論企業資本支出,其後提到實際資本支出時不考慮“住宅類建築物”)。

政府支出(government spending)

淨出口(net exports and imports)

公司利潤增長率和利率的變化是影響股票市場走勢的兩大因素,在經濟週期的時間表中,股票市場仍然是公司利潤敏感的預測機制,因此股票市場也會影響公司利潤,雖然股票市場波動未必是公司利潤變化的原因。公司利潤增長的加快和放緩又是決定就業再中期上升和下降趨勢的關鍵因素。活躍的經濟和日益增長的利潤促使企業僱傭更多工人,而疲軟的經濟和不斷下降的利潤導致企業解僱工人,因此,就業往往滯後於大多數經濟指標。就業往往在其他變量之後變化,而且對商業人士和投資人士來說,掌握就業的滯後特徵至關重要,這樣才能不被普遍存在的假設所欺騙

預測消費支出:

  • 個人實際平均單位時間收入(individuals’realaverage hourly earnings): 反映了任意給定時間內大部分就業人口的單位購買力。經過多輪經濟週期的實踐證明,實際平均單位時間收入是消費支出最好的領先指標。
  • 就業(employment): 雖然就業更多地受消費支出驅動,而不是驅動消費支出,即就業時滯後指標,但是就業仍然是決定工資和薪水的關鍵因素,而後者又決定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


衰退(recession):相對於上季度,經濟總產出(實際GDP)連續兩個季度出現絕對下降。但是,商業環境、公司利潤和股票市場在經濟衰退真正來臨之前就已經開始變糟。

經濟滑坡的四個階段:

  • 階段1: 峰頂(the peak)。經濟狀況通常較好,實際GDP及消費支出等主要組成部分增長態勢強勁,公司利潤不斷增加,就業前景明朗,股票市場達到新的峰頂,投資者滿懷熱情地期待光明的經濟前景。
  • 階段2:適度減緩(a modest slowing)。通常,階段1期待的光明經濟前景並沒有出現在這一階段,取而代之是經濟
    增長率(rate of growth)適度減緩,尤其是位於經濟週期最前端的消費支出增速放緩,零售銷售增長速度也有所下降。利率隨著經濟強勢而逐漸升高,這時人們對利率和通貨膨脹開始有些擔心,但是這種似有似無的憂慮不足以打消企業和投資者的樂觀情緒。資本支出和就業仍然強勁增長(此時,人們也更樂觀地談論“充分就業經濟“),公司利潤仍然在增加,但是增長速度比起前一期的強勢有所回落。幾乎沒有預測人員擔心經濟滑坡(經濟總產出確實下降)即將出現。股票市場剛好不漲也不跌,或者可能下跌5%~10%,但是人們會認為這僅僅是前一期強勢上漲後出現的“喘息”。
  • 階段3:擔憂加劇(intensifying worry)。經濟一旦進入擔憂加劇期,利率和通貨膨脹率都會上升,實際消費支出與實際GDP增長率下降,從峰頂的5%~6%下降到“適度增長”2%~3%。經濟學家以及其他人開始認為經濟可能進入衰退期,而預測的焦點集中在衰退可能持續多長時間以及程度如何。在階段2的基礎上,股票市場在這一階段又下跌了10%甚至更多,熊市即將到來。儘管如此,資本支出增長仍然較強勁,而失業率也保持在較低水平,這些事實使人們感到有所安慰。
  • 階段4:衰退到來(the advent of recession)。此時,經濟確實進入了衰退期,在這一時期實際GDP絕對下降,公司利潤大幅度下滑,資本支出開始減少。失業率第一次大幅上升,這也許是人們最為擔憂的。因為如果越來越多的工人失業了,又有什麼可以推動經濟復甦?擔心經濟持續下降的情緒開始蔓延,人們最常談到的關於經濟狀況的話題就是何時出現衰退,即實際GDP的季度增長率下降到0以下)。在階段4初期,正如投資者害怕面對的那樣,股票市場繼續下跌。與其他充斥著悲觀情緒的時期一樣,階段4中經濟主要組成部分的表現正好與普遍存在樂觀情緒的階段1相反。在衰退期經濟狀況最差的某些時點上,股票價格不但停止下跌,而且不可思議地開始上漲,這是最令人費解的。


傳統經濟分析的兩大錯誤:

  1. 將衰退作為經濟增長減緩的基本量度標準。使用衰退概念和定義(實際GDP絕對下降的時期)作為衡量指標,往往不能及時反映經濟損失。因此,作為一個廣泛使用的量度標準,衰退概念對企業、投資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來說用處不大。當實際GDP出現或將要下降時,整體經濟、企業和股票市場就已遭受了嚴重的損失,而大部分損失早在經濟增長率從峰值水平開始減緩時就發生了。當經濟總量的絕對水平真正下降時,大部分損失已經發生過了。一個更敏感、能及時反映損失的經濟增長減緩概念應該被用來代替衰退概念。
  2. 根據與上季度相比(quarter-to-quarter)或與上月(month-to-month)相比,來追蹤經濟數據。人們經常無法識別實際存在的因果關係,以至於很難有效地預測未來的經濟事件。提供經濟數據的政府部門和其他機構以及大多數經濟學家按照與上季度相比來追蹤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率。這種方法要求:1)本季度以及與之相比的上季度數據都要經過季節調整;2)如果是季度數據,需要乘以4來確定季節調整後的變化率;3)經常進行修訂。雖然在短期以這樣的方式來報道數據具有時效性,但是按照與上季度相比來考察長期經濟數據,往往會造成數據呈現出易變形並含有噪聲(noise),以至於很難辨別出實際存在的經濟序列間的因果關係。當我們試圖挖掘經濟指標間可預測的長期關係時,把數據繪製成圖表是清晰描繪數據關係的基本方法。


只要經濟增長放緩就會出現類似情形:經濟增長減緩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如需求疲軟、存貨增加、公司利潤增長率下降以及股票價格下跌等,早在職業經濟學家和預測人員猜測衰退是否會出現之前就已經發生。很明顯,在經濟增長減緩剛剛開始時,企業必須有所警惕,而投資者也應該拋售手中的股票,此時,企業必須有所警惕,而投資者也應該拋售手中的股票,此時經濟增長率從峰值開始下降、而且很有可能在衰退前長時期地下降。

經濟增長放緩卻沒有達到衰退的程度,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軟著陸(soft landing)或增長衰退(growth recession)。增長衰退在1953、1956ㄧ1957、1962、1966和1984年造成股票市場下跌15%甚至更多。

工業生產和庫存效應

由於零售商、分銷商和工廠分銷渠道等的庫存,在消費支出增長強勁時增加,而在消費支出增長放緩時萎縮,所以在整個系統中作為供應方的工業生產波動幅度遠遠超過了位於最前端的消費支出變化。

在美國,消費支出的週期長度通常為4-6年(20世紀90年代的長期增長是個例外)。在典型的消費支出週期中,實際個人消費支出(PCE)增長率(按與前一年相比的增長率測算)的峰值通常為5%-7%,然後增長率下降到0左右,接著在回升到下一輪週期的峰值5%-7%。

為中間產品(作為生產最終產品的投入)生產基本原材料的生產商,受庫存增加和減少的週期性影響更大,因為在這類企業和最終產品之間存在更多中間環節,當需求週期性變化時,這類企業要大幅度調整產出,來滿足不同環節庫存增加和減少的需要。基礎行業的製造商,如化工、造紙和鋼鐵等,其相關指標在經濟週期中具有更強的易變性,這也是經濟學家和投資者稱這些行業為“週期性行業”的原因。

資本支出:受消費支出驅動而不是驅動了消費支出

資本支出主要包括製造商在廠房和設備上支出,也包括零售商、分銷商等向消費者出售產品的企業用在分銷和其他加工設備上的支出。因此,從邏輯關係上說,資本支出與工業生產週期存在密切關係。

實際平均單位時間收入是消費支出最有效的唯一領先指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