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條龍脈,每條龍脈上都有匯聚著帝王之都,千古名城

《地理大成·山法全書》雲:“龍者何?山之脈也。土乃龍之肉,石乃龍之骨,草乃龍之毛。”簡單地來說,龍脈就是指起伏的山脈,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是龍的毛髮。在中國古代,龍被視作神靈,一直為世人所崇拜,並在古人心裡被昇華為了一種精神的化身。龍脈就源自於這種被神話了的動物。龍一直是古代帝王至高無上的皇權之象徵,為了鞏固、延續和傳承其皇權和基業,在皇帝居住之地,即皇都的選址上,必須遵循一定的風水理論,如此方能讓江山社稷傳至千秋萬代。從這個觀點出發,龍脈就成為了選擇定都之地的重要標準。

古人認為,山是人生息之本,所以古人建城必靠山,建陰宅必選山,死後魂歸與山,這種思想是和先民們靠山繁衍生息有很大的關係。那麼應該如何尋找龍脈呢?古人認為,在定龍脈的法則中,尋找山脈最重要的是望勢,所謂望勢即要求龍脈來脈悠遠,認脈歸宗,生氣連貫,氣勢磅礴,這是定龍脈的根本。龍脈源頭越遠,則越有氣勢。又因山即是氣,那麼山大,則氣大。照此推論,天下龍脈發源於崑崙山才是最有氣勢的龍脈。

依照這種理論,歷代帝王都認為,皇都須選在背後有高大雄峰可作為屏障的地方,這樣才會使得江山社稷擁有堅固而萬世不拔之基,說白了,就是皇城必須建造在龍脈之上。古人一致認為,崑崙山乃“萬山之祖,龍脈之源”,龍脈從崑崙山發源,然後延伸至各地。具體來說,經過歷史的積累和古人的總結,這些龍脈可劃分為三條龍脈,即北龍、中龍和南龍。

第一條龍脈,北龍。沿黃河經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直達朝鮮的白頭山。在這條龍脈上,有北京這座城市。北京的定都史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代的燕國,此後金、元、明、清皆在此定都。天壽山可視為北京城的龍脈主山。

第二條龍脈,中龍。主要途經黃河與長江兩大河流之間,包括四川、陝西、河北、湖北、安徽、山東,最後抵達渤海。在這條龍脈上,西安、洛陽乃王氣聚集之地,特別是洛陽,九朝古都,無數達官貴人,都把自己的陵寢選在洛陽的北邙山上,因而中國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直到今天,洛陽城裡有時候動土施工時,時不時還能挖出古墓。大名鼎鼎的“洛陽鏟”就出自洛陽,只不過當初是盜墓賊的盜墓工具,而今天多為考古工作者所用。

第三條龍脈,南龍。沿長江經雲南、貴州、廣西、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東部地區,入海而止。南龍上的主要名都為南京、臺北。南京不用多說,六朝古都,聲名遠揚。按照風水學“山乃龍之勢,水乃龍之血”的說法,山水懷抱之地,必然是龍脈所在。南京有紫金山聚集王氣,又有玄武湖承載龍血,自古就是定都的最佳地之一。南龍上除了南京,臺北至今沒有迴歸祖國。

按照風水學的理論,臺北若歸,則三條龍脈齊聚,必是中華復興崛起之時。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