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這話放到子女教育上,一樣成立。因為父母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1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觀察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便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環境、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顯然,態度與行動是連動的,家長有什麼態度,就會對孩子有什麼作為。父母與孩子間有一個好的態度,才會彼此珍惜,避免傷害。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媽媽下班一回家見狀馬上勒令孩子寫。

過了會兒,媽媽在廚房責問孩子作業寫了沒,起初孩子說等等,問多了,就懶得回答了,裝沒聽見,繼續玩他的。

於是,媽媽跑出來呵斥:馬上去做作業!

孩子說:不,我還沒玩夠。這話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不快把作業做了,看我怎麼收拾你!媽媽活忙完後,孩子一切照舊。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另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同樣不想寫作業。不過呢,回家後,他媽沒讓他立刻寫,反而是允許他先玩20分鐘。

10分鐘過去,媽媽提醒孩子:再玩10分鐘,就該寫作業了。10分鐘後,媽媽看到孩子還在玩,於是要求停止行動,孩子央求說:媽媽等等,我把玩具組裝完就好。媽媽同意了。

等孩子完成,她牽著孩子到書桌前,徵求他打算先完成哪門學科的作業,孩子也心甘情願地作了選擇並埋頭做起了作業。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同樣的一年級孩子,同樣的做作業問題,可是卻是兩個母親不同的態度與應對方式。

如果第一個媽媽繼續用這樣的態度對孩子,孩子未來會如何?孩子仍會玩,而且孩子還會想辦法、說謊逃過媽媽的訓斥。過了小學階段,他不再怕媽媽了,受到訓斥,他可能就會用語言或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擊……

正確的態度,延伸出正確的方法,從而取得正確的行動效應。這,就是態度的力量。

2

父母對問題的態度

正值放學,不時有孩子來借門衛室大爺的充氣筒,孩子禮貌地表達謝意,大爺很是欣慰。

一對母子推著自行車來,媽媽指指充氣筒,示意兒子去拿。

孩子拿了充氣筒就跑,大爺攔住他問:“做什麼?”

“打氣。”孩子不屑地說。

“誰答應你拿的?”

孩子紅著臉看他媽媽,他媽媽臉上露出惱怒的神色:“用用都不行?小氣!”

“小氣怎麼啦?你不問自己拿就是偷……”

那位媽媽一臉的尷尬,帶著孩子離去。

《孟子》裡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與人交往,敬人是重點,家長都做不到,孩子又從何做起?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一切生活瑣碎,父母的言談舉止都給了孩子是非標準,所謂的耳染目濡、潤物無聲便是如此。

對於孩子的教管,哪有什麼高深的理論、什麼特別的教育方法?

一流的父母總能培養出一流的孩子,不需刻意而為之,因為父母對世界、對問題的態度,便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3

父母之間相處的態度

關於家庭環境究竟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你是如何看待的?

有沒有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快樂與否?

不管窮富與否,父母的感情和睦嗎?

你有沒有發現,家庭有矛盾時,父母在和諧溝通;節假日時,他們互相為對方精心準備小禮物。他們的感情好到讓你也豔羨愛情的真與幸。

在這樣和諧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懂得了如何與別人溝通交流;懂得愛護的真諦,懂得相互付出與扶持的意義,他們的善美留在心間,不管在何處,他們都是最耀眼的那顆“星星”。

教育的最後,拼的都是父母的態度


馬雲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優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而要看他的態度——幹活是不是發瘋一樣幹,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教育比拼的實質,同樣是家長自身人生態度的比拼。你播種怎樣的人生態度給孩子,你的孩子將收穫怎樣的生命高度和深度。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要讓孩子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便在於父母今天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