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精準扶貧助畢節人民生活煥新顏

貴州省畢節市位於烏蒙山區,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使得該片區的貧困程度聞名全國。要想拔掉窮根,不僅需要全盤大幹的雄心,還需要各個擊破的耐力。

2015年12月1日,恆大正式結對幫扶貴州畢節,投入30億元,誓用三年時間助力畢節市大方縣脫貧摘帽。2017年5月3日,恆大將幫扶範圍擴大到畢節全市10縣區,再投入80億元,共計110億元,幫扶畢節全市100多萬貧困人口在2020年底前實現穩定脫貧。

恆大精準扶貧助畢節人民生活煥新顏

結對幫扶三年來,恆大集團在貴州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通過一攬子綜合措施,不僅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實現30多萬貧困人口的初步脫貧,更讓一些青中年貧困勞動力收穫了就業素質、職業能力鍛造的“第一桶金”。

18歲窮小夥變廠長

在畢節扶貧前線,18歲男孩趙慶榮成為此間“網紅”。依靠恆大集團的吸納就業扶貧,他在短短一年內實現了職場“三連跳”,從一個來自畢節市威寧縣的貧困戶,迅速成長為大方縣恆大19個安格斯牛育種場中最年輕的場長,年收入很大可能超8萬元。

恆大精準扶貧助畢節人民生活煥新顏

趙慶榮在恆大大方縣第三育種場巡查

清晨7點,陽光照進大方縣安樂鄉青松村的時候,18歲的趙慶榮便現身恆大援建的純種安格斯牛第三育種場巡查牛圈,開始一天工作。

第三育種場有7名員工,平均年齡40歲左右。身板瘦小、年紀最小的趙慶榮卻是“領導”,不僅管人,還管農場裡989頭安格斯牛。

在農場供職的40歲灑料車司機陳澤龍舉著大拇指告訴我們:“小趙場長有雙‘火眼金睛’,他能從母牛的細微動作準確判斷出發情期,把握住母牛配種時機;還能一眼看出牛犢的狀態,發現生病前兆;他不僅學過獸醫學,還熟練掌握各種養殖機械操作……”

因為深得同事信賴,“三育”的飼養方案、牛舍建設、員工薪酬以及應對養殖風險的預案,都由趙慶榮決斷。

恆大精準扶貧助畢節人民生活煥新顏

參加恆大吸納就業扶貧幫扶前,趙慶榮在家幫父親務農

只不過,年輕有為並非與生俱來,趙慶榮自有個人之處:好奇、好學、肯鑽研、踏實、有幹勁,讓他一步步走到如今的位置。

農民夫婦變 “農業工人”

家住納雍縣寨樂鎮的郭桂兵和羅發英夫婦如今被稱為“農業工人”,他們身份的蛻變與恆大幫扶畢節有著很深的淵源。郭桂兵和羅發英夫婦是納雍縣寨樂鎮木花村貧困戶,由於夫妻倆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多少技術,所以一直都是在家種點玉米、土豆,收入很難維持全家人的生計。對於能像城裡的文化人有機會上班,他們連想都不敢想。

恆大精準扶貧助畢節人民生活煥新顏

恆大結對幫扶畢節,在助力發展蔬菜產業這塊兒,為納雍縣寨樂鎮援建了蔬菜基地。產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務工機會,郭桂兵和羅發英夫婦通過吸納就業進入到了基地裡,從原來的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了“產業工人”。

“自大棚開始投入使用以來就一直在這裡務工,就在鄰村,離得也不遠,”郭桂兵停下了手中的活笑著說,“從最開始的鋤草、翻地、起壟、種菜,再到後面的吊線、打葉、採摘,我們是一直都參與的。現在這已經是第二茬蔬菜了。”

恆大精準扶貧助畢節人民生活煥新顏

基地裡正在種植菜苗的羅發英

在一旁種植菜苗的妻子羅發英邊笑邊說:“現在在大棚裡務工,收入高了,生活也好了。就拿今天的種菜來說,種一個大棚是50塊錢,我們倆一天至少能種3-4個大棚,每天能掙200多元。多虧了恆大援建的蔬菜大棚,去年我們已經成功的摘掉了“貧困帽”,蔬菜大棚真是圓了我們的脫貧夢啊!”

看著一壟壟菜苗排列整齊,工人在忙著搬運、起壟、栽種……郭桂兵和羅發英夫婦的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恆大,由“幫你脫貧”變成“我要脫貧”

扶貧先扶智!恆大集團為進一步強化智力幫扶,消除“精神貧困”,堅持以“吸納就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一項重要抓手,推動畢節各縣分部每月精心組織三期吸納就業培訓,邀請專家、講師、教官、當地政府幹部等為貧困勞動力授課,幫助貧困群眾樹立積極進取、勤勞致富的價值導向,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由“幫你脫貧”變成“我要脫貧”。

目前,恆大已幫助畢節全市培訓107323人,推薦到當地產業就業和異地就業72189人,人均年收入4.2萬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在貴州畢節,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恆大集團精心組織的吸納就業培訓,學到了工作技能,走上工作崗位,找到了人生方向,紛紛開始對生活產生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