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提升償付能力需練好“內功”

近期,國內保險公司陸續披露2018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統計顯示,有40家壽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較去年3季度有所下降,佔比超過一半,並有多家險企償付能力未滿足監管要求。業內人士表示,投資收益明顯下滑和去年保險業增速下降,是多數險企償付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險企提升償付能力需練好“內功”

供圖 今日頭條

去年保險業整體償付能力下降

償付能力是保險業監管的重要指標。根據監管要求,險企償付能力達標標準為: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00%、風險綜合評級達標標準為B類以上。在已公佈償付能力報告壽險公司中,中法人壽、吉祥人壽、百年人壽、珠江人壽等償付能力未達標;財險公司方面,73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公佈了2018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大部分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在200%以上,但渤海財險、安華農險、中煤財險及國泰財險的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已低於150%。

“目前來看,保險業償付能力的總體水平有所下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但償付能力是動態指標,如果整體在監管範圍之內波動,問題不是很嚴重。首先,若發現償付能力不足,險企本身會進行調整,如通過增資擴股、業務結構調整、財務再保等手段,調整報表結構;另一方面,如果險企的償付能力沒有達到監管要求,監管部門也會採取相應措施。”

朱儁生介紹,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可以償還債務的能力,為了應對險企所承擔風險而在資本上進行準備。償付能力下降,很大程度上與風險狀況息息相關。“舉例來說,如果險企業務快速拓展,而資本沒有同步增長,就會引起償付能力下降。需要注意的是,保險公司的經營績效是影響償付能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由於險企不可能無限制增加資本,在資本金達到一定水平後,就需要通過‘內生’的企業利潤來充實償付能力。去年,整個保險業經營績效不佳,尤其是保險公司投資收益下滑明顯,對各家公司利潤影響很大。”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近日發佈的2018年保險業保費數據,2018年原保險保費收入38016.62億元,同比增長3.92%,但增速較2017年放緩14.24個百分點;全行業投資收益下降更明顯,以上市險企為例,中國人壽發佈的2018年度業績預告顯示,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將同比減少50%-70%;中國人壽2018年前三季度投資收益已同比下滑15.54%。

投資能力待提高

展望今年,朱儁生認為,保險業的增長壓力依然不小,但相比去年或有所改善。“從2018年月度數據看,‘開門紅’有超過20%的負增長,此後才慢慢恢復。如果延續該走勢,今年增速雖不會很快,但要比去年好一點。”朱儁生指出,“但今年的投資收益如何,現在還不好判斷,總體來看壓力猶存,各家險企的償付能力或仍將‘負重’。保險最重要的是需要調整業務結構,降低風險,儘可能將風險與資本相匹配。與此同時,儘可能提高投資能力。”

事實上,新年伊始,已有部分險企開啟增資之路。2月13日,華泰人壽官網發佈公告稱,公司擬於2019年採用定向增發股份的形式增加註冊資本金4億元。華泰人壽2018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四季度末,該公司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61.98%,而三季度末均為169.24%。

2月14日,北大方正人壽官網披露,該公司的註冊資本金由原來的19.3億元變更為28.8億元,增資金額為9.5億元。北大方正人壽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累計淨利潤3816萬元,四季度末公司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72.5%,較三季度的188.07%略有下降。

在拓展險資投資範圍方面,監管層近期也不斷釋放利好。滬上某保險資管公司人士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監管部門主要圍繞拓寬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領域、助力於三大攻堅戰和國家各項重大發展戰略等方向放寬險資投資範圍。“未來在保險資金運用過程中,銀行存款交易對手標準、普惠金融領域的放貸限制、項目資產支持計劃的基礎資產範圍及審批速度等方面的政策或需進一步優化。”該人士表示。

記者 李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