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文藝"為什麼越來越讓人反感?

人在某個階段都會迷戀上那些擁有華麗辭藻的文字,那些輕輕歌唱的音樂,以及記錄那些無處訴說的隱秘情緒,於是漸漸地,有一種被分類為"文藝"的作品,不論是在哪個領域,如果用文藝標榜自己,一定可以得到大批正處於此階段的年輕人的迷戀。

《後來的我們》:

然而不論是音樂也好,還是影視作品也罷,"文藝"這個詞,只能作錦上添花的新衣,不能當做靈魂。若是一部電影,把"文藝"當做是自己的靈魂,除此之外一無所有,那麼文藝,最後也會變成矯情。

很明顯的是,這部電影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後來的我們》:

電影當中講述的東西,無非就是年輕人的"北京夢",兩個人沒能講完的愛情故事,以及最後的遺憾。而其失敗和不討喜,也就在於把夢想寫的太過於蒼白,愛情故事平庸卻要強行文藝,而遺憾又被誇得太大,甚至兩個已經有了家室的人,為了緬懷曾經青春裡的那段戀情,可以夜晚共處一室,甚至幾番想要再續前緣。以至於給人一種"三觀不正"的感覺。

《後來的我們》:

我們說,電影中的感情很平庸。很多人可能會質疑,有多少人的愛情能夠偉大而有壯麗呢?並不是只有那樣的愛情才能夠帶來遺憾,小人物的喜怒,也能夠成為好的故事。

《後來的我們》:

的確,藝術確實不一定就是高雅到極致的東西。我們所看到的很多好的影視作品,都是來源於小人物的感情世界的。也並非說,小人物的感情寫進故事當中就一定是平庸的。只是當你把平淡的故事毫無渲染地放在人們眼前時,卻非要配以所謂"文藝"的辭藻進行誇大,企圖賦予一個蒼白的故事"文藝"的靈魂,只會弄巧成拙。

《後來的我們》:

有關於文藝,有人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何近年來我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感所謂的"文藝"?其實原因很簡單。不論是天真或是深沉,都是一個值得稱道的特點。但是矯揉造作的小清新,和故作深沉的沉重,卻總是會招人反感的。電影如此,人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