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情事|返鄉潮中,農民進城過年

對於許多農民而言,過年最主要的意義在於“團圓”,既然在農村已越來越沒有年味,那麼,進城過年也就自然成為了他們的另一選擇。

這次春節前回了趟老家,冷不防地發現村莊要比以前冷清了許多。聽父母親講,現在村裡很多農民已經不在村過年,而是去城裡過年了。

初聽這話確實很意外,因為與自己印象相去甚遠。

我的家鄉在鄂東南一個宗族性較強的小灣子,灣子不大,但大家都是一個姓氏,彼此沾親帶故,關係也比較融洽。在我記憶中,過年是村莊裡最熱鬧的一個節日。老家過年差不多從農曆二十三開始,因為那一天晚上要供灶神,家家戶戶要放鞭炮,這也是最早的年味。接下去,二十四要掃揚塵,將家中內內外外打掃乾淨;二十五一般是去市場上置辦年貨,給每個人買件過年的新衣服;二十六家家要殺雞殺鴨,個別人家還會殺頭年豬;二十七家家開始炒一些炒貨,或者油炸一些丸子。當然,最熱鬧的要數大年三十,一家人吃頓豐盛的團圓飯,晚上圍著一盆炭火打打牌、看看電視,小孩子就放鞭炮、煙花。毫無疑問,這樣的年味只有在農村才能夠體會得到的。

逐漸長大後,因為鎮上鐵礦效益下滑,當地經濟日益不景氣,村民便開始大量跨省外出務工,平時村子裡也逐漸沒有了人氣,只剩下些留守老人和小孩。印象中,老家雖然平時較為蕭條,但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卻是一句早已深入農民心靈記憶的俗話。每到年末的時候,家家在外工作讀書的人都會趕回村子裡過年。但區別在於,很多人因為假期短或者車票緊張,真正回家過年的時間被縮短了許多,許多人在農曆二十七、八才回家,但是初五六年就要返程了。對農民而言,過年時原有的各種繁瑣儀式有些不合時宜了,過年的主要意義在於團聚,年三十家人能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晚上能一起守歲,這才是過年時所必需的。

利用幾天時間,初步瞭解了今年灣子裡不準備在家過年的農民的基本情況。據統計,老家近60戶人家中今年大概有15戶人家不準備在家過年。主要有如下幾種具體類型。

一些人選擇不在村過年是因為年輕的子女更願意住在城裡。如我大哥一家,今年準備在黃石過年。大哥是當地鎮上的中學老師,前幾年在黃石市買了一套房子。平時,大哥住在村裡的老房子上學方便,週末的時候會去黃石住上幾天。嫂子因為在黃石市裡找了份工作而長期住在了市裡,他們的兩個孩子平時在外地讀大學。問了下大哥,為什麼今年不在村裡過年,大哥說兩個小孩平時在外面城裡生活慣了,過年回來老家條件差住著不習慣,而且城裡有更加豐富的餐飲、商場與影院,同時在城裡也更方便小孩與同學聚會。

還有幾戶不大方便趕回村裡過年的人家,隨子女一起去外地的城市過年去了。如遠房的一個堂弟,平時兩口子都在深圳打工,今年過年不準備回家過年。原因是覺得車票難買,單位放假時間不長,不想來回折騰。而且,今年他們還想著讓老人帶著小孩子去深圳租住的房子裡過年,一來可以避開春節返鄉大軍,二來也可以讓老人和孩子在深圳過上幾天好日子,去深圳走走看看,過一個別樣的新年。於是,老人年前就把家裡需要走的親戚走了一遍,叮囑過年時不要上門拜年,準備到時給親戚朋友打電話再拜個年。

還有幾戶人家,兩口子常年在外務工,靠著打工積蓄和父母支持,他們在大冶縣城買了房子。但因為常年在外務工,大冶縣城的房子一年難得去住上幾天,平時基本閒置著。於是,這些年輕人決定今年春節回家後就先在城裡住幾天,一家人在城裡吃團圓飯、守歲,等過了初三一家人再回村裡住幾天,去拜年走親戚。同時,因為像這種在縣城過年的人已經比較多了,許多人住在縣城裡反而可以更加方便走動拜年,這也使很多這種在縣城購房的人更願意在城裡過年。

村裡還有兩三戶人家,在城裡買房同時一家人平時也都住在了城裡,今年也不打算回家過年。如我的一個大叔家,在黃石市買了房子,兒子媳婦都在黃石上班,兩老人也在一家醫院當護工和保安,一家人平時住在黃石市,除節假日偶爾回村,已經兩三年沒有在村裡過年了。據母親講,大叔最近幾年基都是大年初三、四時才回走親戚拜年,而且一般都是早上坐車去鄉下拜年,然後傍晚就趕回城裡去了。

以上統計的是整戶不在村過年的,當然灣子裡還有許多人是家中部分人在外面沒回家過年,這種情況較為常見,故不再統計和描述。

那麼,當前農村一些農戶為什麼開始不在村裡過年了呢?結合上面的一些案例,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為許多農民最近這些年紛紛在城裡買了房子,這使得很多農民能夠選擇不再村裡過年。最近幾年,灣子裡農民在外購房的比例急劇增加。具體的比例雖未做統計,但是按照大哥的概括就是,“村裡能夠在外面買房子的人都買了房子”。大哥的這句話意味著,在村子中,家裡夫妻兩個連同兩個老人如都能夠勤勞工作,或者家中至少一人有份正式穩定工作的農民,這些年基本都已經在城裡買了房子。對農民而言,在城裡有套房子,雖然並不必然意味著一定會進城過年,但至少給了許多農民能夠選擇“不在村過年”這樣一個選項。

很多農民開始不在村過年,還與很多年輕人不願在農村老家過年有關,一如大哥家今年的選擇。實際上,農村中許多成長於90年代的年輕人,對村莊的記憶並不深刻,其主要的村莊關係除了家裡人外,便是童年時的玩伴。但是這些童年玩伴在初中畢業後大多極少聯繫,彼此關係會變得極為生疏。對於這些年輕人而言,過年時繁瑣的習俗、生疏的親朋關係,包括農村相對落後的生活環境,都成為他們不願意在農村過年的重要理由。而對於其父母而言,子女不選擇在村過年,雖然會有些許失落,但一般不會拒絕,畢竟子女長年在外,一年中團聚的時間並不多,一家人過一個團圓年比選擇在哪過年無疑要重要得多。

許多農民不在家過年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灣子裡不再有人說閒話了。在我的記憶中,以前,一些人偶爾不回村過年,是要被村裡人說閒話的,會被認作是有了幾個臭錢就故作清高,忘記祖宗,這會讓其在村的父母親很沒有面子。但是,現在的灣子隨著打工經濟的興起,大家基本都是一戶戶的個體經濟,每個村民只關心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不願去多管別人家的閒事,當然更不願意去說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閒話。面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不在村裡過年的情形,一些村莊的年長者雖然會不時感嘆幾句“村將不村”,但是這種感嘆並無實際效用,因為對於大多數村民而言,不回家過年那是人家的私事,大家也基本不再將此作為衡量一個村民在村莊中是否有面子的重要標準。

當然,許多農民選擇不在村過年,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大家普遍感覺村莊的“年味”正在逐漸淡去。雖然中央一再強調要重塑鄉村文明,強調過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價值性,但在一個農民日益追求自身個體利益、日益脫離村莊的大背景下,農民越來越覺得周圍的“年味”正在淡去。如過年時親朋友好友間已很難有多少真正的情感交往,越來越多的人花一兩天時間就走完所有的親戚;過年也沒有了“每日一講究”的儀式感,許多農民回家過年基本停留於看手機或者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飯打牌;過年也沒有了多少禁忌、隱喻,人們越來越沒有了對於過年的獨特的神聖性理解。對於許多農民而言,過年最主要的意義在於“團圓”,既然在農村已越來越沒有年味,那麼,進城過年也就自然成為了他們的另一選擇。

(本文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副研究員、社會學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