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中國社會活力從哪裡來

中國社會蘊藏的優秀制度基因,是我們可以避免社會固化的底氣所在。

在被譽為能“讀懂特朗普為什麼能贏”的回憶錄《鄉下人的悲歌》中,作者J.D.萬斯以親身經歷講述了生活在“鐵鏽地帶”的美國愛爾蘭裔白人,在遭遇產業空心化之後,整體陷入貧窮、酗酒、暴力、藥物濫用、吸毒、輟學、精神淪喪、階層固化的悲劇循環中的故事。美國夢曾經是美國人民的驕傲,亦是包括中國人在內第三世界學習的榜樣,但是,正如《鄉下人的悲歌》所言,美國出了問題。一葉知秋,普通美國人的美國夢之興衰,對我們有何啟示?如果說,是新教倫理和奮鬥精神支撐了美國夢,又是哪些制度機制支持幾代中國人積極向上的?換言之,是哪些因素在促進中國社會的正常流動?

我們認為,至少有幾個因素起到關鍵作用。

一是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中國是一個重視家庭價值的社會,由此導致了高儲蓄率、對子女的教育投入較高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現象,而這恰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並且,我國雖然建立了養老保障體系,但家庭養老仍然是中國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的支柱。今天,家庭為本的價值觀受到人口形勢的嚴峻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夯實家庭制度的基礎,將直接影響到中國人的未來。

二是保護性的城鄉二元結構。我國客觀上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近年來性質發生根本轉變。簡單來說,它從服務於城市汲取農村人、財、物的體制設計轉變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制度體系。對於多數國人而言,進城務工、定居和受教育等城市化進程,仍然是實現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但是,就目前的趨勢而言,返鄉創業或留守農村,亦不失為實現美好生活的另一種選擇。正在實施中的鄉村振興戰略,對進一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發揮鄉村社會對美好生活的保護性作用有重要意義。鄉村雖不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但它確有實現美好生活的獨特價值。

三是完整而多元的經濟體系。中國是全世界工業體系最為完備的國家之一,這是我們可以保持獨立自主發展經濟的基礎,亦是人們可以有多種就業渠道的前提。更重要的是,中國仍然保留了多元經濟形態,這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僅僅是在農業生產領域,我國既有完全面向市場的機械化大生產的規模農業,又有或面向市場、或自給自足,抑或二者兼有的小農經濟。多元的經濟形態,為不同群體提供了諸多選擇。尤為重要的是,多元經濟形態恰恰是與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保護性城鄉二元結構等相結合的,他們共同構築了富有彈性的社會流動體系。

當前,中國城市化率已經接近60%,按照過去相當一段時間的城市化速度,我國將在15年左右的時間內達到75%的高城市化率。這意味著,依託於城市化的大規模向上流動將變得緩慢,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實在感可能會減弱。屆時,創造一種更為穩妥積極的社會機制,讓國人既有條件又有動力去追求美好生活,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我們認為,中國社會蘊藏的優秀制度基因,是我們可以避免社會固化的底氣所在。(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