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衝擊下被逼入絕境的傳統企業該如何互聯網轉型尋求改變?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灘上”!隨著互聯網浪潮的洶湧來襲,傳統企業生出了濃濃的危機感。

互聯網發展到今,其趨勢和轉型的必然性,毋庸置疑,但為什麼許多企業卻紛紛折戟在轉型路上呢?面對互聯網,傳統企業該如何迎接?

互聯網的衝擊下被逼入絕境的傳統企業該如何互聯網轉型尋求改變?

互聯網思維,傳統企業你真的懂嗎?

互聯網+現在真的是老生常談了,書店裡一大摞的書在賣,互聯網+、工業4.0、O2O,人人都在說互聯網與傳統企業的結合,不就是弄個APP、弄個公眾號嗎?說的好像誰不知道一樣。

不然。互聯網有互聯網自身的思維方式,也有自身二十年來已趨向成熟的運作機制,甚至於一個和傳統企業格格不入的文化差異。互聯網與傳統企業,一個就像20出頭的搖滾青年,一個就像睿智淡定的老者。試想,如果一個70歲年紀的老人,你給他一身新裝,甚至將他的身體喚回20歲的模樣。然後跟他說,去吧,上臺,唱搖滾。能行嗎?

可是老者又說了:“我是公司的管理者,公司大部分產業鏈還是傳統的、線下的,我總不能換個2、30的年輕人領導企業啊,那不是把企業往陰溝裡帶嘛。”老者說的不無道理,而這兩者間總歸會有一個平衡點。關於

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思維碰撞的平衡點即是:獨立的部門、獨立的決策、獨立的經濟。

最近身邊不少朋友在追《少帥》,其中有一段,是講張作霖在直奉戰爭失敗後痛定思痛、整軍經武做的幾件事。

第一便是成立獨立的部門:東三省陸軍整理處,第二是取消師制,改為旅制。第三便是軍需獨立。這是我國軍事史上很用心的一步嘗試,後來直奉戰爭中張作霖的大勝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做個APP ≠ 互聯網研發

如今中國企業家也逐漸重視研發,無論國企還是私企的老闆,很多都會談自主研發,但真到去做的時候,會覺得如今經濟不景氣,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便緩緩吧。或者財大氣粗的老闆會把錢給外包,說“做個APP,做公眾號,做小程序”。這是互聯網+的研發嗎?不是。

互聯網+研發,有一套互聯網思維下的線上運作方式。它可能用不了幾個人,也用不了多少錢,但其方式卻與傳統科技截然不同。傳統科技的研發是什麼?是高精尖的人才、儀器,做出一個“所有方面都合格,某一方面突出”的產品,這是傳統科技的規則。甚至於手機這樣的產業,也是按照這個思路來的。一部能賣的好的手機,在產品本身的研發上大多是:沒有槽點、有一亮點。

而線上並不是這樣的運作規則。我們前面講過,蒙牛14年推出了雲端牧場,有目共睹,大獲成功。而就在隨後不久,我一個朋友也做了個產品,是什麼呢?與蒙牛類似,他做的是在白酒上打二維碼,一掃就能出現產源地、日期之類,後來?後來他轉行去賣空調了。

為什麼?為什麼幾乎同樣的產品,一個能大獲成功,而我朋友當時屢屢跟我發牢騷說他的二維碼沒人用?

互聯網市場的雲霧效應,以及互聯網產品的爭分奪秒。

互聯網的市場看不見具體受眾,很多人在做二維碼、APP時也並沒有切切實實的想清楚:有沒有人會用,為什麼用?所以互聯網產業本身做產品,並不具有參比。不是說依樣畫葫蘆就能賣的出去。在線下可能一個葫蘆賣的非常好,你做個跟他差不多的葫蘆,再比他用的材料好點、價格低點,宣傳一到位,就能比他賣的多。再不濟也銷得出去。在線上,你可能一個都賣不出去。

好吧,你賣出去了?那也很快就賣不出去了。為什麼這麼說?你把葫蘆掛網上賣了,便宜又實惠。而

互聯網市場是個極其紛雜高速的市場,他不像樓下的超市,樓下的出了新東西,賣的很好,三條街以外的超市可能過很久才知道這消息,然後才考慮上架這款產品。而互聯網產品,今天你把你的產品,你的idea都放網上了,喜滋滋的睡覺了。睡醒一覺就發現網上全是你這樣賣葫蘆的了。

線上的研發,首先是摸清受眾面,其次是針對特定受眾面的特定研發,針對特定受眾面的特定宣傳。以及不斷的快速、重複、更新研發過程。

轉型,是融合之術

有了特定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行動標準的獨立部門,再加以互聯網化的快速重複研發。似乎前途就一片光明瞭。

並不是。我們回頭說說《少帥》,張作霖整軍經武后,新軍煥然一新。戰鬥力提高、裝備先進、思想前衛,張作霖1922年整軍,1925年郭松齡領導的新軍就反了。為什麼?我覺得自己比你強壯,而你聽不進我的意見,我就不跟你了,還要回頭打張作霖。

是的,我們成立了獨立的互聯網部門,互聯網人的做事風格、待人接物,在傳統的企業裡簡直格格不入。兩方碰撞,傳統部門說互聯網部門鬆散、浮誇,做事沒有正形。互聯網部門取得一定成績後又會說傳統部門老土、守舊、辦事效率低。企業儼然成了兩個頭行走的怪物。一個說向左,一個說向右。

企業可以有兩隻腳也應該有兩隻手,但只能有一個頭。這個頭便是企業的領導層。左手在左邊,右手在右邊,不能說我跟左手混的好,頭就天天歪在左邊。頭一直是在中間的,不偏不倚。在傳統企業的互聯網部門逐漸崛起的時日,領導層也應該與此同時吸收。吸收什麼呢?吸收互聯網的血液,與自身融合。這不止於領導層自身的學習、進取,也包括肯定傳統部門地位及經驗的互聯網人加入領導層。

互聯網的衝擊下被逼入絕境的傳統企業該如何互聯網轉型尋求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