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賀詞開篇引用了這句古語,在表達時光飛逝的同時,鼓勵全國人民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繼續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推向前進。

「荐读」“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語出《三國志·吳書·孫韶傳》:“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這句話是感慨光陰不能停留,就像流水一樣消逝。它出自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寫給曹操的信。在信中,孔融勸彼時已大權在握的曹操趕快延攬被孫策、孫權兄弟迫害的名士盛孝章,否則盛孝章將“身不免於幽縶,命不期於旦夕”。曹操接信後,即徵孝章為都尉,但徵命未至,孝章已為孫權所害。明代晚期文學家張溥以《論盛孝章書》為名,將這封信輯錄進《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人才的使用是這樣,人自身的發展乃至社會的演進又何嘗不是如此。“無數人事的變化孕育在時間的胚胎裡”。的確,時間帶走一切,長年累月會把你的外貌、性格、命運都改變。時間是個最令人琢磨不透的東西:它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也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關鍵就在於我們人類自身對待時間的態度和做法上,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最令人驚異的是,馬克思所說的“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把時間的一維性和不可逆性同空間的三維性融匯起來,揭示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崛起的秘密——人事活動一幕幕空間舞臺的“情節”就是在時間中上演、展開的;如果丟掉精彩的“情節”,就演不出華彩的歷史樂章。因此,毛澤東講,“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鄧小平說,“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回溯歷史,人們發現這樣的機遇、機會往往是存在的,遺憾的是沒有抓住而轉瞬即逝。

「荐读」“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不居的歲月、流動的時節,這一客觀冷酷的法則誰也無法改變,唯一能夠改變的是主觀對時間運用的規律。這說明,人們在冰冷的時間自然法則面前並不是無所作為的。如何作為?毛澤東說要“爭”、鄧小平說要“抓”,這就是人為的積極能動性,而不是一味去後悔、慨嘆——在悔嘆的同時,我們又不知不覺地喪失當下。托爾斯泰警告我們:“記住吧:只有一個時間是重要的,那就是現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我們有所作為的時間。”

今日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這就是我們當代人的現在,它包含在一步一步的行程之中。過往的成就是輝煌的、耀眼的,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是“擼起袖子幹出來的”,甚至是“拼出來的”;“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世界看到了改革開放的中國加速度”。新時代要不斷進行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才能即便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形下,亦能堅定地完成我們偉大復興的使命。

一句箴言說得好,“珍惜時間的秘訣在於,少說空話,多做工作。”若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1919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寫道:“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百年過後,此話猶驚雷在耳。

讓我們以主人翁的擔當意識與精神,“一起拼搏、一起奮鬥”“咬定目標使勁幹”。

「荐读」“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

勃利縣人民檢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