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1934年,一位文學家從江南來到關中。對於關中,他既有歷史文化上的親切感,又有遠在他鄉的陌生感。通過細緻的觀察,他將80多年前的關中農村生活細膩的呈現在我們眼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文學筆記,擁有不朽的意義。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魯彥(1901—1944)

這位文學家是魯彥,他是民國時期對中國普通百姓具有深切同情心的作家。1934年,他到合陽縣(民國時寫作郃陽)一所中學教書,大約兩三個月後,他經過華山、臨潼,到達古城西安旅行。他的這篇文章,既是對80多年前關中農村的記錄,也有自己的路途見聞。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本文原名《關中瑣記》,發表在1934年《中學生》第47期。

一、古舊的潼關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夜深,火車進了潼關。幾分鐘後,我踏著了關中的土地。

在以前,這裡才算是真正的中國,我的故鄉是南蠻,是外國。所以歷來由東方來的人,一進河南靈寶縣的函谷關,就叫做"進關"。所謂"出關",乃是指東出函谷關,或西南出散關,東南出武關,西北出今甘肅之蕭關而言的。這說法,現在似乎必須變換了,尤其是在我這個南方人看起來,西過函谷關,彷彿是到了關外一般。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潼關城內

潼關的夜,冷靜而且黑暗。除了從火車下來的很少的旅客和幾輛人力車外,便沒有別的人跡。街上沒有路燈。城門已經關了,等到了一輛要人的汽車,才給開了,一齊進城。氣候並不覺得冷,似乎和上海的差不多。

第二天正是陰曆正月十六日,街上一隊一隊的走過高抬和高蹺,人非常擁擠。店鋪很少,有幾家櫃檯裡裝著爐灶,煎熬著鴉片,有幾家正在縣政府的鄰近。原來鴉片的買賣,在這裡是公開的。

下午到東街看了一株大槐樹,據說就是馬超刺曹操的古蹟。樹幹一半在藥店裡,一半在布店裡,牆壁攔著,辨別不出多少大。據說五六個人還抱不住。離地一丈多,樹幹上有一個洞,說是槍刺的痕跡,三角形,直徑有一尺多,裡面分成兩個小洞,不曉得多少深。我爬上特設的梯子,撫摸了一下,哄騙著自己遇到了古蹟。

出了東北門,循著馮玉祥所闢的汽車路,不久就到了金陡關。金陡關一名第一關,在豫陝分界的地方。關在兩崗間,不很高。據說遊人都到這裡來觀賞,想是歷來戰事所必爭的緣故了。火車隧道就在關外的右側,上面設有天井通菸灰。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自潼關城望風陵渡

走上關,北行一二十步,底下就是黃河。對岸山西境內的高山即伯夷叔齊餓死的那個首陽山了。那面的河邊有一個市鎮,叫做風陵渡,說是從前有女媧墓,女媧姓風,所以叫做風陵。山西有汽車直通那裡,為陝晉交通的要道。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潼關外的黃河岸邊

潼關城廂的後背是華山脈,往東去叫做崤山,起伏重疊,形勢很險。但和鄭州以西的山一樣,沒有草木,沒有石頭,都是灰白色的粘土,山上一層層的平地,是種麥子的,一個一個的洞,是住人的窯洞。

古舊,冷落,衰敗,這便是現在的潼關。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二、荒涼的旅程

三月二日,坐著人力車,由潼關西行約十五里,即折向北行。村落漸行漸稀漸小。每個村落都築著土堡。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朝邑縣大慶渡

由潼關到朝邑縣(後來併入大荔縣)都是平原,計程六十里,過了兩條狹窄的河,在南的是渭河,近朝邑縣的是洛河。這兩條河都沒有橋,洛河上連繫著幾隻船,和浮橋一樣,水大的時候,這浮橋就變做了渡船。過渭河有一隻很大的渡船。幾輛牛車、騾車、人力車都用這渡船載著過了河。

朝邑縣城在黃河灘上,地勢特別低,背後有三個土堡在高原上。遠遠望去,以為那就是縣城。

第二天早晨,坐著一輛騾車往郃陽。朝邑到郃陽有一百十里,漸走漸高,是上坡的路,還要翻溝,因此人家叫我天才黎明就起行,給我僱了一輛快車。所謂快車,就是兩個騾子拉著走的。但是我雖然起得早,車伕卻來得很遲,出發的時候,已經七點半了。而快車也很慢,我的兩個騾子和人家的一個騾子一樣,一小時只能走十里路。這騾車,雖然從前在別的地方常常見到過,卻還是初次坐,因此坐著也不舒服,睡著也不舒服,老是在車裡碰著頭,心像快被搖了出來,腸子震動得要斷了一樣。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朝邑縣靈應觀

一路往北,村落愈稀,差不多五里一個,十里一個,小的村落只有二三十家,沒有街市,沒有店鋪,只有到了市鎮,才有賣吃的。這一百十里中,車子只經過朝邑縣的一個市鎮,叫做兩女鎮。十時半到那裡,車伕問我要不要吃點東西,我不曉得這種情形,覺得肚子並不餓,沒有吃,因此一直餓到下午二時半,車子特地多走了十里路,彎到郃陽境內的露井鎮去休息。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朝邑縣政府

四時從露井鎮出發,離縣城尚有三十里。翻了一個很長的溝,天將黑的時候,到了金水溝。過了溝,到縣城只有五里了。但這個溝是最不容易翻的。

所謂翻溝,原來就是過一條河道。但因為現在這河道沒有水,所以就成了車路。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郃陽民國時期交通狀況調查表

金水溝一上一下,約有一里路。坡很陡峻,沒有轉彎休息的平地,沒有攀手的東西,兩邊高聳著峭壁。頭上的天是長的,只有一丈光景寬。我下了車步行著,車伕紮緊了車內的行李,用一根木棍,綁住了一個輪子,只讓一個輪子轉動。他一路用另一根木棍隨時阻擋著那一個轉動的輪子,不讓它走得太快,一面又緊緊地拉著騾子的韁繩,隨時勒住它們的腳步。上坡的時候,去了輪上的木棍,加了一匹牛拉著走,車伕又在後面隨時用木棍阻擋著輪子的倒退,一面叱吒地鞭打著牲口。騾子悲慘地喘著氣,彷彿要倒斃的模樣。

沒有山水草木,地上全是灰白的粘土,找不到一塊石子,荒涼冷落,如在沙漠裡一般,這旅途。

三、郃陽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郃陽古莘公園攝影

據《郃陽縣誌》,唐虞夏商之世,郃陽為莘國。縣誌上說郃陽城東西二里,南北二里,但實際走起來,南北不到一里,東西最多也只有一里半。從城牆上遙望,城外一望無際,看不見什麼村落。縣城西北約四十里有梁山,但為高原所遮住。天氣晴朗時,可以在城牆上隱約地望見百七十里外的華山。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曹全碑

城內文廟中存著一個曹全碑,明萬曆年間出土,為漢碑中最完全的一個,當時只一"因"字半缺,現則歷經拓摹,損缺的頗多,且搬動時受傷,斷裂為二,拼合之後,有十餘字損缺。但在所有的漢碑中,它仍算最完全,最清楚的一個。字為八分體,清逸而遒勁,琢字亦無刀痕,沒有書撰人姓名。

教育局中又存著觀音佛塑像一個,為隋開皇四年所造,石純如玉,面貌和裝飾頗似印度人。此像前在城外某村中,沒有人注意,前幾年一個古董商人偷賣了出去,已經運到黃河邊,大家才知道它是件古董,把它奪了回來。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郃陽縣長(左)受訓照片,1939年

和潼關、朝邑一樣,郃陽的街上開著許多賣大煙的店,一元錢可買二兩多。據說每一家人家都有一二副煙具,自吸或招待客人。有些人吸的是四川的捲菸,或者蘭州的水煙。未到陝西以前,聽說陝西人有熬煙油點燈,有三五歲小孩子吸菸的,但在郃陽,並沒有聽到這種情形,據說這樣的事情是有的,但不是郃陽,吸大煙最厲害的說是要算山西的有些地方,那裡的人多吃白丸,那是煙土中最強烈的一種。今年陝西政府禁種鴉片似頗認真,三申五令,逼著縣知事親自到鄉下去鏟煙苗,所以我一路來去,官堂大路旁都沒有看見罌粟。

郃陽沒有醬油店,只有醋店;掛著醋店的招牌的,並不帶賣醬油。大家都不很愛吃醬油,買來的醬油味道是苦的,墨汁一般濃黑。有一次,我們的廚子在簷口滴下了幾滴醬油,它便像漆似的凝固在那裡,太陽曬了幾天,愈加膠固了。只有醋,是大家不能少的作料。一碟醋,一碟鹽,有時一碟辣椒油或大蒜,便是很好的下飯的菜。

郃陽縣境內沒有水,許多井掘挖到七八十丈深,有的地方甚至吃沼中的汙水。大家都愛惜水,有一家七八口共用一盆水洗臉的。只有離縣城三十里的夏陽鎮是在黃河灘上,且有瀵水,"瀵"的字義是從地下湧出的泉水。瀵水邊種了一些菜蔬。郃陽人幾乎沒有東西下飯。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民國報紙上的郃陽旱災

一年到頭很少下雨,井水很混濁,茶水裡全是灰土,白的衣服愈洗愈黑,做出來的豆腐是黃色的。豬肉很便宜,一元錢可買六斤,鴨每隻值大洋二毛,然而郃陽人也不常吃。夏陽鎮的瀵水出魚,大家不愛吃,也不敢吃,說是有毒。鴿子成對成群地棲宿在每家的屋樑上,沒有人捉來吃,連它們的卵也不收。大家已經習慣了不吃菜的生活,只要有醋,有鹽,有蒜,有辣椒,一個一個的饃,無論冷的硬的,都吃得很有味。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明代郃陽縣醫學記拓片

郃陽沒有什麼工業品,店家販賣的布、帽子、襪子、鞋子以及一切的消耗品,幾乎全是河東來的,所謂河東,就是指的山西。只有羊毛氈子是它的特產品,但不及俄國貨的美而柔而輕,所以它的銷路也有限,而出產這氈子的地方又很多。

郃陽的土地全是粘土,一粘在衣服上,便不容易把它刷掉。隨便哪裡的土都可以挖起來燒磚瓦,用不著像江浙一帶挖得很深,而且還只限少數的土地。大家用的土磚,做起來非常容易。在一個長方形的木盒底裡撒一點灰,從地上剷起土來,放在木盒裡,只用棍子輕輕一敲,倒出來便是一塊土磚,所有的屋子幾乎全用這種土磚做牆,屋上瓦下襯的也是那種泥土。

房子的構造是這樣:朝南的有三間祖堂(他們叫祠堂),兩邊是朝西朝東的廂房,中間一個很狹窄的長方形的天井。人都住在廂房裡,每一個房裡有一個大土炕(夫婦睡的炕叫做配),橫直都可以躺上好幾個人。冬天一到,底下就生起火來。女人家做女紅的一天到晚盤著腿坐在炕上,據一個醫生說,郃陽的女人特別多病,就是這緣故,因為坐在那裡血脈不活,生火的時候,下身特別熱,光線空氣又不佳(紙糊的窗子和天花板)。但大家還是最愛住窯子,造屋的時候,裡面特別用泥土造成窯子,有的甚至沒有窗子,黑洞洞的,大家說更加舒服,冬溫夏涼。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郃陽民國時期農田水利調查表

地廣人稀,是陝西一般的情形,郃陽已經接近陝北,所以在舊關中道中最甚。天時壞,種田的人愁收穫不多;天時好,愁工作的人少。牛車、騾車、驢子,拖的負的又非常遲緩。大家想人口興旺,結婚得很早,男子十六歲,女子十三歲,都結了婚。某一箇中學校,初中二三年級學生總數為三十八人,年齡以二十歲以內的佔多數,沒有結婚的只有三人。結果怎樣,是很容易知道的:婦人多病,生育不多,子女羸弱;加上天氣過熱和太冷,飲食缺乏養料,不講衛生(婦人生產時坐在灰袋上,故產婦常多危險),沒有醫院,要生存是很不容易的。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郃陽民國時期義務教育調查表

和其餘地方一樣,郃陽最多的是農人,其次是商人,再次是讀書人。因為讀書人歷來是做官,做紳士,因此地位最高。學生出門,學校裡寫一張護照,完全照著軍隊裡所發的一樣,命令著"沿途駐軍不得留難,切切此令"。上面再用硃砂在"為"字上塗下一個大點,在有些字旁邊加上幾個紅圈。於是拿著這護照的學生便可通行無阻,不受檢查盤問了。在中學校裡畢了業,便有人送捷報到他家裡,貼在他的門口,說要由教育廳廳長省主席"轉呈國民政府大學院以小學教師及普通文官任用"。但是否有小學教師或普通文官可做,要看命運,要看會不會鑽營了。

四、送窮鬼

陰曆正月初五,在南方是接財神的日子,但在郃陽,卻是送窮鬼的日子。一送一迎,一懼一喜,一個是消極,一個是積極,目的都是一樣。南方接財神,年年奉行的多是商家,一般住家大都沒有什麼表示。而郃陽的送窮鬼,卻是家家戶戶都做的。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民國關中農村情景

這一天天還沒有亮,大家就起來,爭先恐後的放鞭炮,有的從房內一直燃放到大門外,把窮鬼嚇了出去,一面舉行大掃除,把房內的塵土全掃到大門外。平常掃地都從外面掃進來,把塵土當做了財寶,這一天把塵土當做了可怕的窮鬼,所以往外掃。雖然過年才五天,窗紙才新糊過,但時常起大風,有一二天便被刮破的,這一天早晨必須補好,地上如有洞,也得塞住,怕窮鬼從這些窟窿裡鑽出來。這叫做塞窮窟窿。這一天大家要吃餛飩,也叫做塞窮窟窿,因為喉嚨也是窟窿之一。

明陳耀文所作《天中記》雲:"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按池陽在今陝西涇陽縣北,和郃陽同屬舊關中道,故風俗略同,但日子卻差了許多。又因為郃陽沒有水,所以只把塵穢掃到大門外,不投水中。

五、招魂

陰曆正月初七,舊稱人日,郃陽俗呼人七日,是招魂的日子。凡出門在近處的人,這一天都須回家過夜。大家吃一頓餛飩,叫做吃壽星餛飩。天將黑的時候,在土地神像前點上一對長燭(每家都有一尊泥塑的土地像,置在大門內牆龕間),房內也燃蠟燭,好讓魂魄回來時,容易辨別門徑。就寢前,家長在門口喊著家裡的人的名字,叫他回來,房內有一個人代替著大家回答著"來啦"。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關中農村

這情形頗像我的故鄉的招魂。故鄉的招魂並沒有一定的日子,而是在誰生了病,以為嚇走了魂魄而舉行的。招魂的時間也在晚上,但在灶神的前面點著香燭,請灶神幫忙的。灶上取去了鑊子,放一米篩(通常把米篩當做避邪的法寶),一碗清水,一隻空碗上覆著一張皮紙。一個人喊一次某人回來,用小指鉤一滴清水到覆紙的碗上,一個人在灶洞口回答著"來啦"。待紙上的水越滴越多,紙將破未破時,紙上就顯出一二顆晶瑩的圓滑的水珠,以為那就是魂魄了,便端著這碗,一路喊著應著走到病人身邊,把紙捏成團,用它拍拍病人的額,再將碗內的水給他喝一二口,就以為魂魄回到病人的身上了。

但在郃陽,不論有病沒病,是都須在正月初七日招魂的。

《西清詩話》載《方朔古書》雲:"歲後八日:一日鴨,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陰則災"。《荊楚歲時記》雲:"人日剪綵為花勝,或鏤金箔為人勝以相遺,故唐人謂人日為人勝節"。現在這種風俗似已不易見到,今人亦多不知人日為何日的,郃陽人雖保留了人日的名稱,但風俗卻完全不同了。

六、逐雀兒

雀兒在農家有著很大的害處,它成群結隊飛來,可以搬走許多稻麥。中國人向來對它沒有辦法,只好聽其自然,郃陽人卻年年一度,在正月十一那一天要趕逐一次。

這一天清晨,天才發白,一個人就在房內燃放起鞭炮來,另一個人亂揮著鞭子趕打著,從每間房裡趕到天井,從天井趕到門口,又從門口趕到土堡外的曬場上(每一家人家,都有一塊空地作為打麥曬麥用),隨後又把雀兒從自己的曬場上趕了出去,讓它進了別一家的曬場。雖然這一天的雀兒早已飛的飛走,躲的躲開,但大家相信這麼做一番,一年裡就不害農事了。

七、老鼠嫁女

老鼠和雀兒一樣,是一種有害的動物,它最會損耗人家的東西,所以在北方,它的名字又叫做耗子(但在關中仍叫老鼠)。這東西晝伏夜出,靈捷狡猾,很有一點神秘,所以許多地方的人怕它,無法奈何它,便想出了一種方法,客客氣氣的想把它送了出去。郃陽的老鼠嫁女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80多年前最細膩的關中農村筆記

關中農村

正月十二那一天,郃陽人把磨支了起來,讓老鼠們去吃磨內剩留的麥粉之類的東西,給它們做喜酒。大家又煮了一鍋杏仁,預備正月十五吃,十二那一天先把它煮熟,捻下杏仁衣,撒在地上。杏仁衣是有點紅色的,給新娘子戴在頭上做鳳冠。到了晚上,大家在天將黑時就睡了覺,不點燈,讓老鼠們大膽地出來吃喜酒,嫁女兒。到了半夜,姑娘們常躡著足走到磨邊,耳朵湊在磨中的洞口,傾聽老鼠嫁女的消息。據說可以聽到老鼠們的腳步聲、說話聲、嘻笑聲。

浙江永康也有老鼠嫁女的風俗,時間是在正月初二,和郃陽的差了十天。他們也不點燈就睡了覺,放一點殘燭在床上,作為送嫁的禮物,給他們做花燭,那裡有兩句話雲:"你把它靜一夜,它把你靜一年"。

寧波沒有這風俗,但正月初一也不掃地,也不點燈,意思是塵穢和油都是財,一年第一天不掃出去,不消耗,全年便積得很多。而實際,這種風俗也暗中給與了老鼠們放肆的機會。

本文由終南山故事獨家整理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