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搶票不易回家過年難,不如仿古徒步方式!

點擊上方“喆圓主人”敬請關注 ;原創題文,未允勿竊。

春運搶票不易回家過年難,不如仿古徒步方式!

還有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春節了,回家過年是中國很多人都必須要做的事!隨之跟著就出現了各種不稀代價的搶票大戰,這幾天,春運搶票大戰進入了最後衝刺階段。不同於往年的是,今年各搶票軟件中有可以購買“插隊券”提升搶票成功概率,一張回家過年的火車票,竟需多掏低至幾十元、高至百餘元的服務費,有償搶票生意引發各界熱議:這跟加錢到窗口倒票的黃牛很相似,以後會不會不加錢就搶不到票?

然而為這一張票很多人也是為回家過年不稀代價,其實這個在我國的有春運歷史裡是屬於正常的現象。

春運搶票不易回家過年難,不如仿古徒步方式!

看看古人為回家過年花費多少。

這要從春節的形成說在周代有現代春節的雛形,據中國最早一部釋義詞典《爾雅》“歲名”條解釋,“年”在唐堯時稱為“載”、夏代稱為“歲”,商代稱為“祀”,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據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現了現代春節的雛形——過年,古代的“春運”也就應該出現在那個時候。

古代的“春運”應該也就出現在那時。古人認為“父母在不遠游”等禮俗因素的,限制了人口流動的數量,距離也不遠,外出務工人員就不是古代春運的主體,而是公務人員和商人為居多。所以有人認為古人是沒有春運的,但是也有認為春節出現,就有春運現象隨之。

春運搶票不易回家過年難,不如仿古徒步方式!

古代春節同樣“回家難”

古代由於交通落後,古人大多因路途遙遠代價太大,根本無法回家過年。

隋代詩人薛道衡有首《人日思歸》詩,詩中寫道:“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是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當時從北方來到南方。人日是農曆正月初七,說明薛道衡也是個公務員並未能趕回去。惆悵寫詩表情,側漏出春運難歸啊!

同樣是公務員的唐代詩人王灣也曾遇到過年不能回家的情況。王灣是中原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有一年快過年時,他乘船到了今江蘇鎮江境內的北固山腳下,眼前水闊天長,獨雁哀鳴,孤帆遠行,再嗅嗅越來越濃的年味,他一下子動了感情,寫下了《次北固山下》詩,其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成了千古名句。

古時候朝廷為了解決“他鄉異客”回家過年的難題,古代官府也會積極出招,儘量不在快過年的時候安排外出公務。古代春運的大多數人靠兩條腿或牲畜代步車碾,來實現“回家過年”的心願。

春運搶票不易回家過年難,不如仿古徒步方式!

古代“春運”回家是啥價兒呢?

看看大唐時代,若是一個人要回家過年,比如路程以300公里計算,大概得花多少錢?

其中最貴的,要數坐馬車。唐代的標準速度,馬車一天大概走70裡;標準收費,馬負重100斤,每走100裡,收費是100文。這麼算來,要走300公里的路程,算上中途的休息時間,大概得十來天,路費要600文。加上這十來天的食宿,起碼得準備一兩銀子,這才算夠。唐代的一兩銀子,從購買力上來說,相當於如今的

2000多元。這只是相對數字。這樣看來對於多數百姓來說一般人是承受不起了,要麼步行,要麼走水路,走水路是比較合算的方式。水路縱橫交錯,無上山下坡之苦,且交通便利,運費便宜。水路按平均速度來算的話,一天也能走50裡左右。這麼一來,300公里需要近半個月,和坐馬車相差不多。而在費用上,儘管無明確數據,但根據相近的例子來推測,若是逆水最多也不超過100文。當然,若是順水,價錢起碼還能對摺。這麼算來,從水路回家過年,路費也就相當於如今的三五百塊錢

參照古代的公務員工資標準,九品芝麻官這樣最基層的“國家幹部”,月薪不超過半兩銀子。若是要坐馬車回家要就是兩個月俸祿,若是搭船,區區一兩百文,應該是走水路《西遊記》中唐僧他生父就是走水路遇難的這個為大家熟知。

古代的馬車,是最高等的交通方式,大概相當於如今的飛機了。而坐船,從花費上來說,也就是相當於如今的坐火車,是多數百姓會選擇的較為實惠的出行方式。

當然,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直接走路回家,這種方式在古代較為普遍,連船費都可以省了。而根據測試,一般人步行的話,平均每天也能走四五十里,其實速度不差同時還能強身健體,新年健康的祝福自己實現了。

對於上述古今春運代價對比各位看官有什麼想說的,敬請多評狂論,期待中!

春運搶票不易回家過年難,不如仿古徒步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