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北山(9)

生命中的北山(9)

从山顶的主干道分路前往长寿岔时,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那些山巅之上的庙。这种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在路边的山上看到了不少,眼前的景象,油然令人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地球村里的榆中北山也不再孤寂。庙堂再高,国家有关北山的异地搬迁精准扶贫政策,也会像阳光一样普照乡村;互联网联进北山每一个家庭,江湖再远,人们的家国情怀,每一天、每一刻都会通过网络,传遍这个世界。

来北山之前就已经听过不少长寿岔的故事。首先是地名,哈岘乡仁和村长寿岔,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仁厚和美小村,多么美好的指向。仁者爱人,和美康健,又怎能不长寿呢!其二是长寿岔全是魏姓,祖上就是居住什字川堡的金城魏氏,属川四房十一世秉彝公一支。九世祖守官公从东滩復居什川,康熙三年十世祖光国公置买长寿岔,光国公生一子秉彝,从什川河口到长寿岔……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背后,又藏着一段多么惊人的历史。

转过一条山道,就见路边上,一棵大树站立路边,横空一道树枝仿佛一个巨大的手臂,指引着方向,老魏说,长寿岔到了。

生命中的北山(9)

我们将车停在路边,站在崖坎之上,俯瞰长寿岔,只见这是一个不大的山村,一片错落的房舍依偎在大山梁下平缓的山坡上,宁静,祥和。经年栉风沐雨的房子,几乎和山成了一样的颜色,透着时光的韵,泛着岁月的光;场院的草垛上和阴面的山洼里,没有消融的雪银光闪闪,为长寿岔添上一抹神秘的色彩……

我端详这深山小村与北山随处可见的小村,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到处生长着翁郁的树木,妆点着山沟屋舍,尽管是冬日,也带给人一缕清秀之气。

我们走下山坡来到村里,街上安静得出奇。场院边的崖畔上,将要落山的阳光,还在留恋北山的黄土高坡,长寿岔的毛驴已经听见了车和人的喧哗,专注的在墙头凝望。老魏喊了两声,等了片刻,就从一个小土院里走出两个人来。一位是笑嗬嗬的中年男子,另一个是从外地回到家乡的青年后生,他们陪着我们,来到了长寿岔的灵魂所在地——魏祠。

生命中的北山(9)

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居然能建成这样一个精致的魏祠,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它就像是北山长寿岔人的心性,彰显着其人生的信念。这是一个新修的家祠,一色的青砖青瓦的格调,大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不凡。墙上有二十四孝图,让人联想到古人的气节。魏祠里面的大殿上供奉的是关公的坐像。侧面则是金城魏氏先祖魏贵、魏坤、魏乾和曾躬耕长寿岔的秉彝公的画像。旁边,有非常详细的先祖在长寿岔奋斗的历史介绍。

关公忠肝义胆,是民间崇拜的“武圣”,在长寿岔,古人对关公的崇敬最后变成大殿中威严的塑像,流传至今。而魏贵的子孙们,在北山这片黄土深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安身立命,为人处世,不就一直在践行着“忠义”二字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姓筑祠者不再少数。家祠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祠堂所保留的多维文化空间,承载着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脉络,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史。虽然祠堂不可避免的带有封建文化的烙印,但是作为人们祭祀先贤的一个所在,和书院等一样,它也是一个民俗博物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远方的游子回到故乡,归来时,不正是从家祠中听见了历史的回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