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宣德九年(1434年),宣宗37歲,這個年紀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刻,宣德繼位的時候,已經是27歲了,已經完成了自己的血液,也有了自己生活的經驗教訓,這個時候繼位,的確是一個最好的年紀,他牢牢記住長輩們對他的囑咐,一刻也不敢忘記,管理國家、處理政治事務,非常有邏輯思維。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在這期間,國家並沒有發生什麼大事情,換句話說就是國泰民安可,而他也讓大臣非常愛戴,百姓也對他讚不絕口。就是這年12月,宣宗突然生病,他的病或重或輕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但是還是能得知剛開始他病得不是很嚴重,因為當時他還在處理朝中的大小事情,還能對一些瑣事表達自己的一間。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雖然還沒有臥病不起,但是很多大臣也經常來探望他,但是病情也不見好轉,還有越加嚴重的跡象。這些事情可能都是真實的,據記載,文武群臣是在他的病三到五天第一次去問安的,大臣們一同跪在左順門請安,大概過了三天以後,文武群臣又跑到這裡問安,又過了三天,恰恰是立春的那天,按例應該舉辦的慶賀禮取消了。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以此來推斷,宣宗連接受臣賀春禮也免了,可見他病得很嚴重,於是,群臣在立春的這天又來到左順門兩次向皇上請安。宣德十年(1435年),這是宣宗當皇帝的第十年,如果加上他繼位的那一年,應該就是十一年,一年之計始於春,春節是一年的開頭,所以被人們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就是在這一天,皇宮裡要舉行盛大的祝賀活動,尤其是皇帝要登上高臺接受萬民的叩拜,但是宣宗卻取消了這個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動,反而是命令百官在文華殿向太子舉行慶賀禮。確實,宣宗的病情可能已經非常嚴重了,但是他還在勉強處理政治上的事務。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正月初三這一天,他可能自己也意識到自己沒有多少日子可以活了,便向文武大臣發出一道旨意:“我的病可能是治不好了,這可能就是我的命!讓皇太子繼承皇位,各位王公大臣都必須嚴守祖宗的家訓,各個王爺要好好守住自己的地盤。皇太子的年紀還小,惟望皇太后朝夕教誨訓導,你們文武大臣要盡心輔佐,凡國家重務,必須上報皇太后、皇后,然後再去執行。”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年僅37歲的宣宗去世。在去世之前,宣宗留下了一份“遺書”,向全國頒佈,這樣全國上下都能知曉,不會有人能從中投機取巧,遺詔的內容和他臨終之前說的話相差無幾,宣宗自己對他的生命長度也是覺得很遺憾,他說:“生死是人之常情,壽命的長短都有一定的限度。人的生死是自然的規律,壽命的長短也是有極限的。這些都是人力不能改變的。唯一感到遺憾的就是不能把大明朝發揚光大,還不能孝順母親,一旦想到這些,就算是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的確是這樣,宣宗離開人世太早,他剛想為人民作出一些貢獻,可是已經力不從心了,留下這份由祖輩開創,由他來守業的巨大遺產,給了一個還沒有成年的孩子,他怎麼能安心離開呢。宣宗的一生就這樣匆匆走完了。宣宗死後,他九歲的長子朱祁鎮繼承了大明的江山,也就是後來的英宗。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他給父親上廟號為宣宗,葬在了景陵。宣宗雖然去世了,但是他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評價,他說:“心胸開闊,致力於親孝,與家人相處和睦;朝廷要遵從法規處理事情,最重要的時愛護百姓,一旦遇上災年,比如水旱和蝗蟲等災害,就一定要及時派人去當地救濟解決。”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還這樣說他:“愛護優秀的人,如果沒有犯了大錯,就會選擇原諒”“愛惜人才,非有大過,常保全之慎”(《明宣宗實錄》)等等。其中難免有溢美之辭,但是總的來說,是和事實相符的。宣宗力行“仁政”,有許多可以被讚頌的地方,他孤立大臣們直言相勸,就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大臣。

明宣宗治國期間善待萬民,但卻英年早逝,奈何好人命不長

表現出了以寬大、愛惜他人為根本的政治思想。但是,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也不小心放縱了一些貪官汙吏,該處理的事情沒處理,還是心太軟,缺少帝王的那種果斷,只是批評不去懲罰,這樣就給國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禍患,也是吏治腐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