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怎樣死去

今天被李詠去世的消息刷屏,心裡有種莫名的感覺,說不上是悲傷還是遺憾。

人這一生,就是一段旅程。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種思辨題目你我這等凡人實在做不來,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走完這一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旅程。

既然我們都知道終點在那,我們更應該好好想想,我們應該怎樣活著,或者坦誠地說,

我們應該怎樣死去。

我們應該怎樣死去


一至十歲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呱呱墜地,醫生護士的雙手,親人們的歡笑,母親的眼淚。

我們從躺著,到學會打滾,學會翻身,學會四腳爬行,學會用眼睛認識四周的五彩繽紛、用哭和笑來表達自己,用嘴巴和眼睛與世界交流。

我們從爬著爬著,然後走著走著,而後跑著跑著。

爬到客廳,走進幼兒園、跑向學校。我們有了自己的朋友、夥伴、師長、欽慕對象,我們開始建立各種羈絆。

我們懂得了,我想、我要。

十歲至二十歲

我們經歷了各種考驗,經歷了掙扎與修煉,學會了各種工具,學會了除了哭和笑以外如何表達自己。

我們也懂得了努力,開始學會愛與被愛。學會了溫柔以待,也經歷了孤獨和徘徊。

我們開始認識到遺憾,但也學會看到希望。

我們懂得了,我就是我。

二十歲至三十歲

我們離開了第一個家,接著又離開了第二個家。開始奔向熙熙攘攘的人潮。

我們開始學會接受遺憾與不甘,慢慢懂得,愛情和友情並不是生命的全部,房子和汽車也不應是唯一的理想。

慢慢開始懂得,沒有什麼會是永恆。慢慢學會承受。

我們懂得了,我們是我們。

三十歲至四十歲

家庭裡組件家庭,生命中繁衍生命。

我們迎來新的我們,我們給他/她傾注了我們的全部,正如我們的父母當年那樣。

我們的生活有了新的使命和意義。這個過程,厚實了他的肩膀,壓低了她的背彎。

我們開始迎接新來的生命,送走舊的過客。迎來送往,開始重新認識這段旅程。

四十歲至五十歲

我們的孩子慢慢長大,慢慢地TA們有了自己的歸屬和生活,慢慢離我們漸行漸遠,正如我們當初與我們的父母那般。

金錢、事業、家庭。

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五十歲至六十歲

家裡又迎來這個世上新的旅行者——新的生命,孩子的孩子,所有的所有。

我們的容顏開始衰老、額上添上白髮、皺紋爬滿眉梢。

我們開始接受了:紅顏易老,英雄遲暮。

六十歲至七十歲。

我們的孩子孫子,挺好的。

我們的老伴老夥計,挺好的。

我們還挺硬朗,挺好的。

七十歲到八十歲

很多人不在了。還在的,都還挺好,挺好的。

八十歲到九十歲

挺好的,挺好的。

九十到一百歲

好的,好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