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阶层的利益化思维,及其所带来的生活困境

一次,有几位老者在聊天,笔者想上去凑凑热闹,指点江山以一下,却被众人耻笑:国家大事和你有什么关系?你能为国家出什么力?

现在有种流行的认知,平民就应该关注每天的眼前利益,不要去高谈阔论,是精明和接地气的表现,要以偷渡客的眼光审视这个社会,默默的挣钱。

具体的讲就是利益化的思维。做每一个生活决策的时候,眼前的利益应该是首先要考量的,其他可以完全不顾,并且心安理得的给自己贴上精明的标签。

“剩女”现象就是典型的利益化思维,对利益的考量决定她们只能把眼光投向特权和富贵阶层。

现在很多中年人都已经有养老忧虑了,耽心晚年被子女遗弃,孤独的住进养老院。实际上是在社会普遍的逐利心态下,自己微博的财产无法使儿女对他们尽孝。

人与人之间在逐利心态下,会引起利益博弈,而直接的结果就是摧毁了亲情。从规律上来讲,人从生到老亲情是逐渐消失的。在孩童时代是最幸福的,生活无忧无虑,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爷爷姥姥……,但随着生命的更迭,人到中年以后,亲情就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很多亲人已经故去了,现存的亲情因为利益上的矛盾,好多都是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人到中年感觉特别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亲情越来越少。亲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情感资源,在人人都逐利的心态下,后天获得这种资源是很难的。

利益化思维导致夫妻关系成为利益博弈的重灾区。女人不在看男人的良心和人品,而只关注男人的“供养能力”,家底是否丰厚,能不能为她提供优质的生活。总之:利益引导着婚姻的抉择。没有能力提供利益的男人就进入失婚的群体。

中国几千年以来都是一个“情理”社会,一个人在做生活决策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情理”,合乎人情和事理,从而达到一个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但随着社会思想的改变,“情理”被边缘化,甚至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诉求,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紧张的多。因为自身财富不够,导致生活就像将要溃堤的大坝,每天生活在重压之下。

在利益的考量下,亲情的互助功能被稀释掉了。即使是手足,在你危难的时候也可能冷漠旁观。

总之,利益化的思维有助于特权和富贵阶层,绝对不利于平民。特权阶层运用手中庞大的资源可以买到帝王般的生活,平民可能孤苦伶仃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利益化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是一种思维方式,但在大多数人都遵循它的时候,就变成了社会运行规则。社会每天就是这样运转的!已经无所谓对错了!

利益化的规则如何从神州大地悄然崛起,已经无从考量了,但结果是注定不变的:财富不够,便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