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微顫的重要性

小提琴演奏微顫的重要性

顫指,就是揉指。如何學習揉指,有專門的視頻和解說,無非都是說,手指頭第一關節隨著手腕、手臂的顫動,一伸一屈。它們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隨著樂曲情感的需要,有時強調手腕揉指,就是單純手腕揉指;有時強調連同手臂一起揉指。但是都無一不是強調手指一屈一伸。一些視頻裡面有特寫鏡頭,手指頭是如何一屈一伸的。隨著手指頭的一屈一伸,“顫音”就出來了。

根據這種方法,練了整整三年,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缺點在閱讀了卡爾.弗萊什的《小提琴演奏藝術》這部著作“顫指”一節以後,才知道。原來,這種揉指,幅度大,速度慢,對某些樂句的情感要求,效果不好。真的,如果幅度大而且速度慢,那小提琴的聲音真是很噁心的。比如一些民族唱法的歌手如閻維文、張帝、費正清等,其拖腔聲音的“顫動”,如演唱京劇,顯然與“美聲”是不一樣的。美聲如楊洪基、廖昌永、戴玉強、殷秀梅、么紅等等,其顫音絕不與京劇的拖腔一樣。小提琴之所以說它的聲音最接近於人聲,就是它的顫音接近美聲,或者說可以模仿得與美聲一樣。

那麼,練習顫音,手指頭的一屈一伸,是必須要練習的,這好比是一個基礎訓練。但是為了要克服速度慢、幅度大怎麼辦呢?卡爾.弗萊什說,必須減少過分的手腕動作,應該把完全是水平的顫指動作改為多用從上面向指板方向的垂直的顫指動作,這樣就可以使顫指較密與較快。我領會到這就是所謂“微顫”,練好了,其顫音就完全接近美聲了。

尤其是一些高音的延長音,必須要用“微顫”,因為高音,本來就在高把位,兩個音之間的距離很近,如果再用手指頭的一屈一伸來“揉弦”,就變成兩個相鄰音的交替出現了(比如121212都來都來都來,或者34343434米法米法米法米法)這就變成唱京劇了。只要看看李傳韻演奏《豐收漁歌》的結尾部分的那個細細的高音,手指頭是上下微微的顫動,而絕不是一屈一伸的,這就是“微顫”。演奏泛音是這樣,不是泛音也是這樣,手指頭都是上下顫動,而不是水平方向顫動的。

“微顫”不僅僅是在結尾的高音使用,在整個一首樂曲演奏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模仿美聲,幾乎是一用到底的。它的特點是顫音密集、速度快,使它遠離京劇的唱腔,而更接近美聲。

用“復讀機”放慢速度聽李傳韻的《豐收漁歌》,幾乎每個音都有“顫音”,四四拍的二分音符,有顫音自不必說了,四分音符也有顫音,連八分音符也有顫音,“微顫”啊!這也許就是絕技啊!就是說,李傳韻在演奏過程中,他的肥肥的手指,一直在向指板垂直的方向顫動!

越是肥大的手指,如李傳韻、帕爾曼,越是容易“微顫”,因為手指頭的肉比較豐厚,按在弦上,不必水平方向顫動,而只要輕輕的上下顫動即可。這樣就可以出現十六分音符的“微顫”了。手指頭瘦小的,肉質不豐厚怎麼辦?那就得靠手指肚,除了演奏雙音有時候手指頭需要直立,使指尖觸弦,其餘儘可以讓手指肚觸弦,因為那裡肉多,容易“微顫”,而且聲音不像指尖觸弦那樣刺耳。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微博搜索(拉小提琴的滷蛋)/(博陽提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