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的身體微語言:為什麼領導對你的態度越來越差

老楊,五零後,社會團體負責人,享受司局級待遇,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社會活動家。

一輩子從事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上至國家領導人序列,下至鄉鎮辦事員,新聞媒體,大學者……一生見人識人無數,方方面面的關係不敢說事事理得門兒清,但也略有一點自己的心得。如何與領導同事朋友和諧相處,尤其是有一定身份和社會地位的人相處,最基礎,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就是——正確判斷並保持好心理安全距離。

幾年前,我的名義領導是一位退休的高層首長。這位首長平日裡為人謙和低調,對小事也十分寬厚。我本人也確實是深得他的信任的。首長每週都會抽出1到2個小時聽我彙報工作,大部分時候都不會打斷,偶爾會在細節上小小的點撥,然後給予我充分的肯定,但不會過多的干涉具體工作,在關鍵時刻他總會公開發聲支持。

一次,我陪同首長出差,旅途時間較長,我們在他的專列上相談甚歡,談到了一個輕鬆有趣的話題,言笑間我無意識的把身子向他探了探,是一個非常細微的動作。然而,首長立刻本能的把身體板正微微的退向靠背,同時得體的應和了一下我的話題。身體微語言從不撒謊,此刻我立刻意識到,我不小心越過了首長的心理安全距離。

什麼是心理安全距離?刺蝟取暖的故事我就不再贅述了。事實上,每個人對他人,都會有一個心理距離的判斷,但兩個人彼此之間心理安全距離的判斷,會有偏差。如果這個偏差過大,兩個人相處必然產生矛盾。舉個極端的例子,一男一女,男把女當女朋友,女把男當普通朋友。如果這時候,男在女面前扮演男朋友的角色,勾肩搭背,摟腰摸臀,必然會引起女的極度反感甚至是激烈反應。結果很可能是男捱了一記耳光,女拂袖而去。這就屬於典型的心理安全距離判斷存在巨大偏差的情況。

很多職場菜鳥納悶,明明是很好的領導,昨天還笑嘻嘻的,怎麼今天,就雷霆大怒對我挑三揀四?當然,有一部分時候,原因可能是確有工作失誤或者觸及了領導和組織的根本利益。但如果平日裡深得領導信任,一般來說,犯以上錯誤的概率有限。如果明明你工作做的很好,曾經也深得領導信任,關係相處愉快,而如今漸漸的領導對你態度大不如前,那麼大概率的原因是因為,你沒有把握好與領導的心理安全距離。

心理安全距離體現在兩個人能聊什麼?聊到什麼程度?如果是朋友,交心能交幾分?對於與領導相處而言,你們是不是熟到可以聊私事?公事可以彙報到什麼尺度?自己心裡必須有清晰的界定,不要越過彼此心理安全距離的三八線。替領導亂決策,亂建言,想當然的代領導執行本屬於他的權力;仗著關係好,人前和領導稱兄道弟,言辭舉止過於隨意不尊重,觸犯領導的權威。即使領導當時不發作,日積月累新帳舊賬,總有爆發的一天。

對於熟悉的領導尚且如此,對於不熟悉的領導則需要更加謹慎。那麼與不熟的領導該如何聊天呢?

如果談生活,領導的個人事項他自己不主動提及時不要亂問,自己的隱私和工作無關的生活事宜,不要談得過細。如果是談工作,不要突破自己的權限和業務去評價或者談及其他人的工作情況,不要越級彙報,自己工作領域內的事情沒有考慮好不要胡亂定性,或者把主觀臆測的情況向領導提起,客觀中立的表述實情即可。

多聊生活中常見,但是與彼此利益無關,且不涉及三觀的話題。這類話題人人都會遇到,人都會接觸,與生活息息相關,但不涉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判斷,最好是自然形成,或者因為社會因素形成的,但是對於原因主流公眾已經形成共識不存在爭議的。比如人人都會接觸到的電子支付,網絡購物(前提是你們不是相關行業的公司);單位附近某小吃(注意不要使特別高檔豪華,脫離群眾的場所)味道不錯;今天天氣挺好、霧霾的原因(注意找客觀的自然原因,與談話對象不熟不要過深談及人為因素)。

切記,對於比你年長五歲以上,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你不可能與其平起平坐的領導,人前人後都要用“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