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價格透明,不好定價?“互聯網+”下的定價原則看這裡!

互聯網給農業帶來了三個變化:品牌透明化、渠道透明化、價格透明化。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過去由於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價格亂象將徹底終結,價格趨於透明化,在這種模式下,農產品的定價原則也要發生相應的改變。

農產品價格透明,不好定價?“互聯網+”下的定價原則看這裡!

第一,要以需求為導向

通常傳統企業用得最多的定價策略就是成本定價法,因為它簡單易用,但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定價策略越來越不合時宜,必須從成本導向轉變為需求導向。

需求導向定價法就是以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理解和需求強度為依據。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獲取越來越便捷,消費者通過網絡可以接觸到海量的產品信息,並且可替代的選擇越來越多,買賣雙方的地位正在發生逆轉,買方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逐漸增強。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定價必須從成本導向轉向需求導向,要以顧客為主導,以顧客的心理價位為依據。

小米是需求導向非常典型的一家企業,其產品定位、設計、定價都是在米粉的參與下完成的,通過邀請潛在消費者參與,與他們互動,瞭解他們的心理預期與需求。例如,在第一代手機新品定價前他們做了大量的調研,發現大眾消費者對智能機的心理價位在1000~2000元,這一群體的比例佔到了67.5%,於是將第一款手機的價格定為1999元,滿足了大眾的心理預期,迅速搶佔了三星、蘋果留下的空白市場。

農產品價格透明,不好定價?“互聯網+”下的定價原則看這裡!

這種定價方式首先考慮的是市場的需求和顧客的心理認知,而不是先考慮自身的生產成本。價格體系的制定也是倒推的,即先制定終端零售價格,再沿著渠道供應鏈逆向設計價格體系。

第二,低價原則

我們也說過互聯網提高了信息傳輸的速度,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因此使得所有觸網的產品需求彈性變大,這意味著在互聯網競爭環境下,產品的定價空間降低了。

這也是由消費者對互聯網的傳統認知決定的,互聯網使用者的主流觀念是網上的信息是免費的,產品也必須是便宜的。受淘寶的影響,直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上網購物的消費者仍然是衝著低價去的。因此,農產品的定價必須遵循低價原則,當然這種低價並非只有價格一個衡量標準,與品質也是相對應的,比如高質中價也算是低價。

農產品價格透明,不好定價?“互聯網+”下的定價原則看這裡!

第三,統一原則

統一原則是指同一產品在線上、線下、不同的地域享受同一的價格和服務。農產品的全渠道模式一定切忌兩條腿走路,同質不同價,這樣很容易導致渠道衝突。產品定價既要考慮消費者的需求,也要照顧渠道商的利益和態度。

統一原則並不是說不可以差別定價,但必須通過服務以及其他手段來形成差異化,比如線下可以通過服務增值來實現差別定價。另外,還可以通過產品定製的方式差別定價。

雖然因為互聯網的進駐,我們對於價格的構建要與之前有所不同,會對我們現在的定價有所影響,但是定價的本質還是沒有變的,就是我們還是要以消費者為主體,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買的又便宜又實惠,不會出現上當受騙的感覺,就達到了定價的最高境界了。

以上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