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班主任給出的17個教育建議,為人父母都該看一看

做了40年的老師,當了30多年的班主任,接觸了1000多個形形色色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我總有一種想給中學生的父母說點什麼的衝動,不吐不快,遂有此文。

資深班主任給出的17個教育建議,為人父母都該看一看

關於品德

對於人格的完善和道德品質的優良,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首先關注。

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愛國情懷和集體意識;社會公德和責任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創新精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自尊、自信、自律、自強;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團結協作,尊重他人,甘於付出——這些,都比分數要重要得多。

如果孩子在以上任何一個方面有問題,即使分數再高也不值得驕傲。這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基礎原則。

關於分數

越想讓孩子獲得理想的分數,就越別抓住具體的分數不放。

對於孩子來說,經歷一次考試,就如同戰士在硝煙瀰漫的現場上打了一次衝鋒,已是身心俱疲。此時,他們需要的是物質和精神上的安慰,而決不是簡單的居高臨下的訓斥。

我的建議是,在孩子們結束考試的那一天的晚上或者中午,一進門就對他說:走,我們去下館子,你辛苦了,我們也跟著你沾沾光。

飯後,父母都坐下來,鋪開一一分析,讓孩子說錯的原因是什麼。你們要說的話,只有一句即可——比我強多了,我相信,你下次定會有進步;同時,用手摸摸孩子的頭,或者他的肩膀。

關於專注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孩子的考試分數甚至已經成為決定家庭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豈不知,學生取得優秀成績所依賴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專注力和強烈的求知慾。

那些“學霸”們上課、作業、自習時全神貫注,他們不容易在學習的時刻分心。相反,那些手機不離手、聽到窗外有一點異動就東張西望,蝴蝶來了捉蝴蝶、蜻蜓來了捉蜻蜓的同學,他們的學習效果通常不佳。

家長應該自己觀察,再向老師瞭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學習不夠專注;如果是,那可得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了。

關於發言

一般說來,每個舉手的同學,在舉手之前,都是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思考,並且有了答案(儘管這個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確)。

在舉手等待老師提問的時間,他仍然在思考,如果老師問到自己,應該如何回答,而一旦發言,就又得到了一次表達訓練的機會。可以確定的是,沒有準備發言的同學,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寶貴的機會。

至於沒有進行認真而縝密的思考就舉手爭取發言的同學,那是“鬧騰”,不在此例。

關於困難

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不但是取得優異成績的精神基礎,對於漫長的一生來說,更是至關重要。

學習猶如爬山,既很辛苦,還不定遇到什麼溝坎,沒有堅強的意志,是很難觀賞到頂峰的無限風光的。一節課下來,往往有似是而非的問題困擾著孩子們,好像有些懂了,其實並不盡然。對此,那些意志堅強的孩子,往往表現出不弄懂決不罷休的勁頭。

如果孩子一遇有難題就放過,那可要動動腦筋,看看怎麼讓孩子也堅強起來,否則,跟他要分數,就是一句空話。

關於與老師的溝通

每個成績優秀、各方面均表現良好的學生,他們的家長通常都與老師保持著健康而良好的溝通。他們從內心裡尊重老師,當然也尊重老師的勞動,但不用物質去玷汙教育的神聖。

老師如果收了家長的禮,在面對的孩子的時候,會左右為難下不了手;孩子如果知道家長給老師行賄,他們不但無法面對家長,更重要的是,曾經很美麗的老師,在他們心中威信會一落千丈——賄賂老師,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如果真的尊重老師,每一個家長都會想出純淨健康的與老師溝通的方式。

關於“比”

許多的家長,在看到孩子成績以後,會情不自禁地對比。

殊不知,這樣的攀比,對孩子自信心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久而久之,他們會產生自卑感,真的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你的孩子真的不優秀,那也是家長一手造成的。

所以,什麼時候都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與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再拿到成績不佳的時候,不妨這樣說,不錯,比我小時候強多了,我們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

關於家長會

各學校每學期都要召開一到兩次(有的學校甚至召開三四次)家長會。我奉勸大家,屆時,別以忙為藉口輕易請假缺席。

也許你覺得,學校給孩子上課就好了,折騰家長幹什麼?實際上它很重要,重要到如果你不到會,可能要影響到你的孩子的進步!

我這樣說,可不是小題大做:家長不到會,會在老師的意識中留下不大重視孩子的印象——這可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會上,老師會傳達很多信息,除了溝通學習成績和狀態以外,還要宣佈有關規章,比如,不能帶手機進校,別帶太多零錢等等。事實證明,孩子在學校出現的問題,往往是家長沒有與學校老師密切配合的結果。

關於孩子犯錯

學校是孩子學習的地方,也是他們犯錯誤的地方。我要強調的是,當孩子的錯誤觸犯了學校的規定,老師打來了電話,作為家長應持的態度,是——配合,積極地配合!

可別首先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派學校老師的不是,那既顯示出你少有涵養,更重要的是,會給孩子以遇事不檢討自己,只遷怒他人的誘導。

關於班幹部

我不止一次聽家長們說過,為了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不同意他們去擔任班幹部。

此話聽起來在理論上沒有問題,一心一意學習以獲得高分,會有什麼錯呢?實際上,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任職的過程中,其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處理複雜事情的能力都會得到提高,這些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上可比分數重要得多。

值得指出的是,在各種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成績很少受到負面影響,反而因為責任感的提升,促進了成績的提高。

關於青春期

孩子從小學進入初中後,也就意味著他進入了青春期。我曾斷言,一家人加起來,也“鬥爭”不過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因為,這個階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類似於大人的更年期。

青春期的核心觀點是——理解。在此基礎上跟孩子平等交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使他做得不好,你也先壓下別責備(他本人更清楚他做得不好),如果能像朋友那樣坐下來聊聊最好不過,在聊的過程中,講講自己小時候的事情,春風化雨般對其進行感染,適時引導,方可達到目的,反之,他會與你背道而馳。

關於是否上藝術班

我要告訴各位,如果孩子確實喜歡美術和音樂,具備一定的基礎,而且家庭的經濟條件不錯,那麼,選擇學藝術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如果孩子就是因為成績差,並沒有藝術細胞,只是為了躲避學考,圖個輕鬆,別由著孩子,請“軟硬兼施”,想辦法引導他學習才是正道。

關於手機

孩子上學要不要帶手機,說起來也是個事,帶吧,怕因為玩手機耽誤學習;不帶吧,又怕不能及時聯繫到孩子,心裡惦記。

我的意見:不帶!

有太多因為手機而耽誤正事的事例了。孩子們玩手機可比我們成年人靈巧多了,網上的那些內容比課本里課堂上老師講授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手機在哪裡,他們的心就在哪裡,哪裡還顧得上老師講了些什麼留了些什麼作業呢?

可以很客觀地說,手機定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孩子,對於自制力較低的孩子來說,其負面影響就更大一些。因此,在孩子中學畢業之前,愛他,就別給他手機!

關於是否住宿

我曾撰文《不贊成小學生寄宿》,對是否住宿態度是明確的,這不贊成取決於我曾經的一段經歷。

在我看來,小學生是不能長時間(哪怕是隻有一個禮拜)離開父母的,因為他們從感情上還沒有斷奶——讓一個沒有斷奶的孩子一週兩週甚至更長時間見不到父母,那是非常殘忍的。

到了初中,住宿是可以考慮,而如果仍舊有條件可以不寄宿,我還是建議不住宿,那種藉口沒有時間管孩子而把他們送去寄宿圖清閒的家長,是應該譴責的。

關於旅遊

我曾不止一次告訴家長,建議在假期帶孩子到處走一走。

旅遊的意義也許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但至少我們得明白,它可以增加我們的人生閱歷,可以增加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可以對生活節奏進行調節,可以給緊張的學習以緩衝,讀萬卷書,還要走萬里路嘛。

在退休後,時間充裕些了,我去了次青島、平遙、內蒙古和太行山,不知是怎麼回事,那幾個地方就像是裝在了我的心裡。

說起它們,我不再是朦朦朧朧的,這樣的感覺可不是寫篇遊記所能解釋清楚的。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帶孩子走走,一年兩個地方即可。旅遊的意義,日後定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

關於“閒書”

上學,可不僅僅是做題,也不僅僅是隻讀語文、數學、英語那幾本書,一個人的精神長相,是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做基礎的,沒有課外閱讀的語文一定營養不良。

對於一些考試來說,讀《紅樓夢》是沒有多大用處,因為老師早就明確了考試範圍,其中不包含《紅樓夢》,但從較長遠來看,比如高考,有與沒有大量閱讀的同學,將會有明顯區別:前者遊刃有餘;後者捉襟見肘——這是被無數事實所證明了的。

當然注意,請按照孩子自己的興趣去選擇閱讀材料。

關於表率

記憶中我爺爺說話很少,他老人家只做該他做的事情,幾乎沒有做不好的:編梅花絡,揚場,搖樓,犁地,織布,脫坯等等,凡是他上手的事情,沒有做不好的。於是,每每說到“表率”一詞,我就想到爺爺。

我想,做家長(也包括做老師),就應該像我的爺爺那樣,先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當你認真而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其實就是給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只是採取的方式是做,而不是說說而已——許多時候,做要比說作用更大。

如果你要求自己的孩子考到前十,那就先想想,自己在單位或者企業的業績,是不是也排到了前十;如果你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寫作業,那就先看看自己在做什麼,是想看書呢,還是想去打麻將;如果你發現了自己的孩子不尊重老師,與同學不太友好,那就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孝敬父母、尊重同事,與兄弟姐妹和同事的關係是不是和諧。

有了父母作表率,孩子才能親身體會到教育的力量。

參加“‘三隻小松鼠系列’搶先讀活動” 就有機會獲得天鵝閱讀網提供的精美圖書一冊。

活動流程:關注“天鵝閱讀”公眾號—— 進入底部“微網站”——打開“搶先讀|三隻小松鼠系列”頁面——點擊“我要參與”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