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要離開地球

卡爾·薩根,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天文科普作家,行星學會的創立者。

他曾獲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普利策獎,美國電視界的最高獎項艾美獎以及美國科幻小說界的最高獎項雨果獎。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他的一本書《暗淡藍點》的一個內容:人類為什麼要離開地球?

人類為什麼要離開地球

“暗淡藍點”指的是地球。這個說法來自一張很經典的照片:旅行者一號從很遙遠的太空中拍地球,地球就像一粒藍色的灰塵漂浮在宇宙中。

薩根說,大眾需要我們為太空計劃找到新的價值。他在書裡列舉了很多理由,比如探索太空能幫我們獲得地球上稀有的礦產、能幫我們獲取新的知識等等。

如果單獨看每個理由,好像都不值得讓我們探索太空。因為每種價值的收益和成本相比太低了,通過其他的方法,我們一樣能獲得。但如果把這些理由綜合在一起來看,太空計劃或許是值得的。

而且薩根的眼光,還不止限於這些“實用的”理由。他認為,我們應該從人類的成長曆史中尋找答案。

一、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都過著一種“遊牧”的生活。這種生活讓我們有了對事物的好奇和對探索的熱情。

依靠這種天性,人類才得以生存。即使我們現在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也會感到不安和不滿。還沒被發現的土地和世界仍然吸引著我們。當地球上的探索遇到了瓶頸,走向太空,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有人曾經問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裡,為什麼要攀登珠峰呢?他回答說,因為山就在那裡。同樣,人類要探索太空,因為太空就在那裡。

人類最原始的天性,對漫遊和探索的愛好,可能就是我們最需要的那個理由。哲學家羅素曾經這樣形容太空探索:“這種競爭沒有極限。每一個勝利只是另一個勝利的前奏。理性的希望沒有邊界。”

二、在這些主觀因素之外,薩根認為還有一個客觀因素,迫使我們必須離開地球:那就是為了生存。人類目前生存在比較穩定的太陽系中,但危險仍然無處不在。

1994年,人類第一次觀測到了彗星撞擊行星的奇觀。一顆名為“蘇梅克-列維九號”的彗星,被木星的引力撕碎成21塊後,撞向木星。直徑幾千米大小的碎片在木星上,形成了比地球直徑還要大的疤痕。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回想當初的恐龍大滅絕,科學家們現在普遍認為,導致當年地球上恐龍滅絕的直接原因,就是小行星的撞擊。

這次彗星撞擊木星事件讓人類意識到,同樣的事情可能還會發生在地球上。那之後,人類很快就開始監控有可能威脅地球的小天體,還設想了一些防禦手段,比如核彈轟擊。

薩根的這本書就是在那次撞擊後出版的,那次撞擊事件很明顯影響了《暗淡藍點》這本書的寫作。不過,薩根也提出,我們對小天體的瞭解還遠遠不足,核彈轟擊的手段也欠缺充分的考慮。

但面對這些可預見以及不可預見的危險時,為了種族的生存,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離開地球,將人類散佈在更寬廣的星空中。畢竟我們都知道,雞蛋還是不要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好。

薩根的這個觀點,也有被後來的物理學家發展。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在自己的著作《平行宇宙》裡也提到,我們一定要離開。

不過他比薩根更進一步,薩根認為我們要離開地球,而加來道雄認為,我們應該離開現在存在的這個宇宙。這當然需要人類更先進的技術了。

薩根對我們離開地球的過程也有所預言。去往火星的載人探索會是我們離開的第一步。隨著飛行技術的進步,太空旅行的成本將會降低到每個人都能承受的程度。

但因為改造行星環境的難度太高,不太可能實施,我們建設太空基地更可能的方法,會是建造地下封閉基地等難度低一些的方法。

三、在離開地球這個過程裡,人類也可能發現外星智慧。

如果你看過劉慈欣的《三體》,一定記得裡面提到的“黑暗森林”法則,它來自物理學家霍金的一種觀點。這個法則是說,宇宙就是一片黑暗的森林,每個文明都像是帶槍的獵人,小心翼翼地儘量不被別人發現。因為一旦被人發現,就有被趕盡殺絕的危險。

但薩根的看法不太一樣。他認為,我們不用擔心外星人的威脅,因為一個不和平的種族很難在宇宙中生存下去。

人類會成為宇宙的“遊牧種族”,在地球的藍色天空以外,我們會擁有更多色彩斑斕的天空。當技術進一步進步,或太陽走到生命盡頭時,人類的探索將會朝著恆星際,甚至是星系際發展,黑色的天空會成為人類遊牧生活的終極背景。

《暗淡藍點》這本書的英文版出版於1997年,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裡,薩根的太空探索設想有一部分已經成了現實。

比如,人類在太空實現了國際合作,建設了國際空間站;更多的無人探測器飛向了水星、木星等更多的行星,我們甚至還去探索了太陽。

以上內容改編自《暗淡藍點》。希望對你有所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