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了30億,擁有1億用戶的支付巨頭,為什麼幹不過支付寶、微信?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可以看到網上流傳著很多這類標題的文章“又一支付巨頭崛起,支付寶微信怕了嗎?”“支付寶又遇強勁對手……”, 看的好嚇人,似乎真的有一個超級巨頭來了,要顛覆支付寶和微信了。文章說的這個巨頭就是銀聯的雲閃付,而內容大多數是誇雲閃付成長很快,狂撒30億,用戶註冊量過1億了等等。但是在評論區卻是另外一個畫風,一種表示沒聽過沒用過的,一種表示只用支付寶的,一種表示只是為了薅羊毛的,一種表示多一個也好,打破壟斷,公平競爭……基本上很少遇到正面誇雲閃付的。

撒了30億,擁有1億用戶的支付巨頭,為什麼幹不過支付寶、微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在商業上有一個“先入為主”效應和“規模化”效應之說。相比雲閃付,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有先入為主效應。支付寶誕生於2004年,在中國最早的移動支付工具,當時為了解決用戶的電商購物的付款問題。可以說,隨著電商的發展,支付寶基本上成了很多人的第一個移動支付工具,在近10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對手,積累了幾億的用戶。而微信誕生於2012年,微信支付於2013年推出,2014年春節通過推出微信紅包,一炮而紅,將微信支付的用戶量迅速提升,並在隨後的幾年後,憑藉著微信龐大的用戶量,拿下了近40%的移動支付市場份額。而云閃付APP正式推出於2017年12月,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完了很多時間,後兩者早就佔據了“先入為主”優勢,用戶的使用習慣一般是很難改的,除非是這個產品做得很爛,然後有一個比它更好的出現,否則想替代實在太難。

再說“規模化”效應,這個就更好理解了,一方面人都有從眾心理,一個東西用的人越多,擴散的就越快,用戶的增長就越快;另一方面是口碑效應,到達一定規模後,無論做一個什麼事情,都能快速的傳遞出去,比如你做一個優惠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的速度特別快。當規模越大,其地位就越難撼動。

撒了30億,擁有1億用戶的支付巨頭,為什麼幹不過支付寶、微信?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雲閃付的評價不高的原因,它沒有區別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核心賣點,除了某些網友說的“轉賬免手續費”,但這個是用戶最大的需求功能嗎?並不是,日常的各種支付才是。做不到差異化,即使撒再多的錢也無濟於事,可能只是暫時的衝註冊量而已,實際最終留存多少用戶就很難說了。

雲閃付1億用戶是怎麼來的?首先,是靠砸廣告了,細心的人會發現2018年雲閃付的廣告特別多,請明星代言,地鐵廣告、戶外廣告齊上陣,投入了不少錢,還是能砸出一些註冊用戶的。其次,就是大額補貼了,去年搞了很多補貼活動,其中雙12的力度是最大的。從網友們的評論可以看到有1分鐘坐公交,元旦各大超市滿60減30,便利店滿20減10等等,但是這種方式,更多是來薅羊毛的,很多說領了紅包後,就卸載了,或者用完福利後,就還是用回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可見,硬砸錢給福利都留不住用戶。最後,據一些網友說銀行辦卡會強制安裝雲閃付APP,這個不知道是否在各地都一樣。如果真是這樣就有點捆綁營銷,會令用戶更加反感。

撒了30億,擁有1億用戶的支付巨頭,為什麼幹不過支付寶、微信?

因此,30億用戶補貼很可能白撒了,1億用戶可能大多是殭屍。為什麼大家不用雲閃付?用戶給出的理由有:習慣了用支付寶,這是前面說的先入為主效應;雲閃付佈局的網點少,很多地方沒有;功能不齊全,支付寶的餘額寶存錢有收益,還可以花唄延期還款都不錯。這些用戶最直觀的感受。

這裡再說一下為什麼雲閃付幹不過支付寶、微信支付?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微信支付並不是騰訊的一個移動支付工具,在2004年支付寶創立後,2005年,騰訊立即推出了支付工具“財付通”,但是在此後的10年裡,支付寶發展迅猛,形成一家獨大局面,而財付通怎麼做都發展不起來,市場份額小的可憐,騰訊也是投入了很多資源做推廣的,但就是不成功。直到微信的誕生,為騰訊的移動支付擴張搭建了一個橋樑。

撒了30億,擁有1億用戶的支付巨頭,為什麼幹不過支付寶、微信?

如今的雲閃付就如當年的財付通一樣,有投入,但沒產出,不溫不火。騰訊為什麼能夠在移動支付市場實現逆襲?因為它首先擁有10億級用戶的社交工具,其次創造了線上紅包這一歷史性的偉大工具,將社交用戶與支付進行了鏈接,這樣才逐漸養成了用戶使用微信支付的習慣。可以說,騰訊走的是一條蜿蜒之路,首先不從支付入手,而是從別處撕開口子,再推支付,這就是策略的成功。

雲閃付和財付通、支付寶、微信支付,在支付功能上沒有任何差異化,而云閃付又沒有用戶基礎。對於用戶來說,不需要多一個一模一樣的工具。所以,雲閃付真要在移動支付市場和支付寶、微信支付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光撒錢是不夠的,一定要尋找到突破口才行,不然這前期的鉅額投入都可能白白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