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好人”真累!

做一个“好人”真累!

1

做一个“好人”真累!

一次聚会上,朋友A吐槽,“有个同学经常向我借钱,每次都很着急,虽然也会还,但总是不按承诺按时归还,而是一拖再拖,刚还没多久就再次借。我特别烦他这种行为,但就是抹不开面子拒绝,每次都下定决心没有下次了,但真等他开口,心里默默骂着还是把钱给他转过去了。”

朋友B接着说,“前几天,我正坐在电脑前写文件,领导突然让我去给他买茶叶,指定的茶叶店,指定的品牌,一共花了2000,我乖乖买了回来,特地开了发票,领导说你去财务部报销,我像个傻子一样去了财务部,这种项目怎么可能报销?后来我又找领导问询,领导一脸淡定说他再问问财务部,然后就没然后了。你们说我这干的是啥事儿?”

朋友C说,“我有个小学同学,二十多年没见面,不知道从哪儿要到我的手机号,有一天,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某某酒店见面,我也没多想就赶去,结果一看原来是类似直销的培训课,我实在不好意思走,就尴尬的坐了一下午。后来,他每次来西安就找我听课,我简直不堪其扰。”

我反省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有些话是因为脸皮薄说不出口,有些事是因为太顾及对方感受做不出。

在恋爱里,我们最怕对方说的有一句话就是,“你是个好人...”这简直像一种高级嘲讽。

既然,我是个好人,你为何不选择我?

那么,好人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

2

做一个“好人”真累!

想起了那个经典故事:每天,你带两个苹果,因为关系好你总会分给小王一个,时间久了,他就认为这个苹果是他应得的,有一天,你把苹果分给了小李,小王很生气。

他因此跟你断交。

他忘记了,这本就是你的苹果,你想给谁是你的权利。

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叫“迎合型人格”。

在《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一书中,作者称之“取悦症”。

有些人被我们称为“老好人”。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对家人无微不至、对朋友有求必应,始终在争取每个人的认可,努力让每个人都满意,哪怕自己受苦受累受伤害也无法对别人说"不"。

与人为善并没有错,但如果想尽力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甚至不断以自己不情愿的方式来取悦别人,就不能认为自己仅仅只是个热衷于让别人开心、为别人做事的好人了。

这样的"好"实质上是对拒绝、冲突、批评、愤怒等消极情感的深深畏惧,也许你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而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恐惧失败、充满自卑、时常自我责备、对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无力抉择、疲于追求完美、感觉被孤立、被利用的愤怒和焦虑等。

3

做一个“好人”真累!

为什么"好人"活得这么累?

电影《 芳华 》里面的男主角刘峰,他就是所有人眼中的“老好人”。

因为他是“老好人”所以脏活累活他都理所当然的多干,他虽然被表彰被称赞,但同时,他也被看成了一个不应该有七情六欲的圣人,所有人忘记了他也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男子,他也会喜欢漂亮的姑娘,也会有正常的冲动,所以,他向林丁丁表白时,情不自禁的抱了一下她。

随后,他被诬陷成流氓,被处分,被下放,被开除出文工团,几乎所有人和他划清界限,那是全片最残酷的一幕。

一个拥抱让他万劫不复。

“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这句话是我在全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刘峰这样一个好人最终换来的却是除何小萍外的集体背叛。

《芳华》怀旧美好的画面背后,展现出来的,是无奈、丑陋和血淋淋的现实。

你要明白,不懂感恩的人;能一次次开口给你添麻烦的人;不懂分寸的人,就不值得你委屈自己,为之不断付出

其实,不当"好人"也没关系,不当"好人",仍然会有人喜欢你,不当"好人",一样可以赢得尊重,最重要的是,不当"好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圆满与幸福。

当你学会拒绝别人,学会有选择的善良,学会有原则底线的处事,他们反而会尊重你,有时候,“无情”一点没有错。

想起王小波说,人活在世界上有两大义务,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