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之谜(中)

肖邦之谜(中)

西方音乐史是否就是教科书讲的模样?

西方音乐史是否只有一个版本?

让我们给你不一样的内容,

古典音乐意外史!!!


肖邦之谜(中)

为何不写钢琴之外的作品

肖邦似乎就是为了钢琴才来到这个世界,但他并非仅仅受过钢琴教育:在华沙时,肖邦接受的可是正规音乐教育,在少年时代他就掌握了古典管弦乐的对位法和声学知识。而且在肖邦的时代,对于“音乐家”的理解可不仅仅是擅长一门乐器就能胜任的——你必须在音乐的世界里无所不能才行。

按常理,肖邦一定写过管弦乐作品吧!?但,他真的没有。除了钢琴作品之外,他也仅仅写过几首乐曲——那些还不如说是配上钢琴部分的旋律;以及一些大提琴乐曲和长笛乐曲。为什么除了钢琴作品,肖邦就不再创作其他呢?这个答案,你需要从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中找。

肖邦之谜(中)

这两首钢琴协奏曲如果把钢琴和管弦乐队割裂开来处理,有没有管弦乐队部分其实并不重要——钢琴独奏部分是相当的出色,但管弦乐队部分的处理就不敢恭维了。就如同舒伯特在歌曲创作领域是独具才华,肖邦在钢琴这个领域也是偏科“相当严重”。

人们根据肖邦钢琴曲的优美旋律编写室内乐或管弦乐时,足矣发现他在钢琴领域难出其右的才华。他那些带有管弦乐队元素的钢琴作品,一听就会意识到:一旦离开钢琴,剩下的部分就相当平庸了,娇滴滴的没有力量。而那些令人倾倒的魄力,让人着迷的热情全部是通过钢琴这件乐器传递的。

肖邦之谜(中)

也就是说,肖邦的作品只用钢琴书写辉煌灿烂,其余部分只是完成作业一般的锦上添花而已。这也不能怪他偷懒——倘若换做是你,掌握这一本独步江湖的技巧,你会弃之不用吗?

肖邦之谜(中)

别开生面的巴黎首秀

到十八世纪后半叶,演奏家开始着力于筹办自己的旅行演出。顾名思义——边旅行,边在所到之处举办音乐会,赚取费用。演出的场所大都选择王宫贵胄的官邸,听众也大都是上流社会,地位显赫的人们。究竟能赚到多少费用还是其次,演奏家筹措旅行演出首要目的是成为宫廷专属乐师,而所收的费用大多用于差旅开支。

进入十九世纪后,资本主义兴盛,公开的音乐会可以随处举办,身份地位再不是大众欣赏音乐会的门槛,人们买票即可入场。音乐会从此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对于演奏家来说也是好消息。钢琴之王李斯特就是受益于这样的时代,从十几岁开始就长期进行着类似的旅行演出,以此走入人们视野。肖邦算是个异数,虽然在华沙、维也纳都举办会自己的音乐会,但到了巴黎却迟迟没有开始音乐会的筹备。或者他根本不关心报界和时尚界的评价,只想静静的生活。

肖邦之谜(中)

1832年2月,在定居巴黎半年之后,肖邦得到自己尊称为导师的卡尔布克雷纳之援助,举办了首场音乐会。曲目是带有管弦乐队伴奏的钢琴曲。当时在舞台上安排了四架钢琴来代替管弦乐团,分别由四个钢琴手来担任。独奏部分是肖邦,所以舞台呈现着五架钢琴一起的轰鸣。在此演出中,卡尔布雷克纳作为特殊嘉宾也参与演出,弹奏了具有波兰舞曲风格的进行曲。所以在此次音乐会,出现过六台钢琴共同演奏的独特场景,这无疑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巴黎首演”。

肖邦之谜(中)

爆棚的异性缘

初到巴黎的肖邦,遭遇惨状不难想象。巴黎是当时欧洲中心,而波兰只能算是乡下。即便是一个华沙的天才,巴黎社交圈对于一个21岁的青年来说,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打开的。在当时如果社交圈打不开,音乐家就活不下去。那些风光无限的歌剧首席女伶和舞池里穿花引蝶的姑娘们大都是贵族们的相好。当时的巴黎有个出了名的俱乐部——“骑士俱乐部”,入会者不再是披甲提剑、跨马杀敌的英雄,而是女伶和舞女们的情人。演艺圈就是社交圈。

上流社会壁垒森严。在肖邦去世的半个世纪之后,犹太人马塞尔·布鲁斯特削尖脑袋想挤进这个社交圈的故事可谓名噪一时。艺术圈的人作为宾客进入这个社交圈比较容易;但作为艺人,只会弹钢琴,学习过礼仪,也不能真诚被视为圈内的一份子。所以进出这些经常聚会的场所,如果没有“邀请卡”,即便是在场演奏也不会有像模像样的听众认真聆听,充其量只是个祝酒陪衬而已,更别说被人记住、受到好评。

肖邦之谜(中)

最初给予肖邦支持的是波兰人黛菲娜·博多卡夫人。她具有贵族血统,勉勉强强能在社交圈抛头露面。博多卡夫人与丈夫分居后,瞒着上流社会的女人们;而男人们却在她的住所进进出出,绯闻不断。肖邦初到巴黎不久便造访博多卡夫人,得到她的宠爱似乎也是事实。肖邦写给家人的信中都说,“想必你们知道我是喜欢博多卡夫人的。”博多卡夫人在某方面始终一丝不苟,她会仔细整理并全部保留与之交往的男人们的信函,可奇怪的是唯独没有肖邦的信。

后来,迷恋肖邦的女人们就以“二人之间没有书信”为由,死都不承认两人之间发生过什么。不过21岁的肖邦是博多卡夫人的情人,这个可能性很大。靠着这层关系,肖邦终于能渐渐探听到巴黎社交圈的内情了。当时巴黎社交圈分为新旧贵族两派,旧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家族继承者们,新贵族则是拿破仑执政之后的新贵。博多卡夫人与那些自古相传的正牌王公贵族们交好——这也不难理解,旧贵族们是在国内革命时为了避祸而遁逃到波兰期间,与其结识的——这群旧贵族中甚至还包括路易十八。

肖邦之谜(中)

不过在同一时期,肖邦成了罗斯恰伊尔德男爵夫人的钢琴老师,很快就博得了这位夫人的钟爱。藉此机会,肖邦成为了进入沙龙的钢琴演奏者。之后向他抛出橄榄枝,愿意支付高额授课费的女人们逐渐多了起来。从此肖邦彻底改变了自己在巴黎的生活。刚到巴黎,他委身在波瓦索尼街道的一栋公寓顶层,那段日子几乎身无分文;在被罗斯恰伊尔德男爵夫人看中的两年后,他搬进了歌剧院后面的约瑟·唐丹街,房间装修豪华,奢侈家具一应俱全,出行是华丽马车接送,装束也彻头彻尾的变了,围着白围巾,戴着白手套……贵妇人们支付给肖邦的授课费是每次20法郎,而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45岁高手卡尔布克雷纳课时费也不过每次25法郎,这足矣证明肖邦当时是多么受欢迎。

肖邦之谜(中)

对于罗斯恰伊尔德男爵夫人来说,肖邦或许有利可图,因为每多介绍来一位“女学生”,她就能多得到一笔介绍费。这也侧面证明的肖邦的确受欢迎。比起23年前,再次来到巴黎欲要有所作为的莫扎特来说,如今的肖邦真的太幸运了。天才莫扎特再战巴黎可谓折戟沉沙、处处碰壁,要知道当时莫扎特可是早已成名的人物;而肖邦这个默默无闻从边陲而来的小伙子却成功的如此随机,好比上帝掷骰子。按照肖邦的腼腆性格和他那一口不太流利的法语,却能轻轻松松每月赚到3000多法郎,实在太神奇了。难道是因为他那孱弱的身体激发了一众女人们本能的“母爱”,就像后来被那个始终穿着男装的风流女人乔治·桑迷恋上一样吗?

但肖邦并不是个绯闻缠身的人;跟他同时代的李斯特截然相反。在女人方面,李斯特完全是个段正淳式的人物,处处留情。他结婚(同居)过两次,而且绯闻对象全部是贵族之妻,欠下的感情债到后来成为了人们诟病的把柄,造到世人鄙视。

肖邦之谜(中)

肖邦则几近品行端正。人们说他的初恋情人是十几岁时在华沙音乐学院一起学习的声学系女学生康斯丹琪娅·格瓦德科夫斯卡。肖邦的传记电影《离别曲》中有这样一号人物,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认为肖邦的初恋就是她,不过如今也有质疑之声频频出现。在华沙时,肖邦写过“我的梦中人”或“我协奏曲中的柔版,是一边想着她一边写成”这样的书信,其中的“她”一直被当做是康斯丹琪娅。依照肖邦腼腆的性格,始终没有明确表示,这最终也成了个不解之谜。

再一个是玛利亚·沃季维斯卡;之后是黛菲娜·博多卡,接着就是著名的乔治·桑。在乔治·桑之后,肖邦的身子已经非常孱弱了,恐怕再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人物出现了。肖邦曾说过,“我不会跟法国女人结婚。”在他身上,可以说绯闻真的很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