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翻史書,原來如皋話的起源是醬紫滴!

翻了翻史書,原來如皋話的起源是醬紫滴!

如皋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據記載,歷來如皋話跟海安、如東、泰興、興化、高郵、江都、東臺、大豐話雷同,最起碼這幾個地方的人互相之間交流聽得懂。那麼這一片區域的語言是從哪裡來的呢?關於如皋話的起源這是一個既有趣又難於回答的問題。因為上古的如皋話,從未發現有正式可信的記錄,要想尋根問底實屬不易!

據《春秋·左傳》所載及註文可知,如皋話的直接祖先是鄖語。鄖國處在殷商時期,國邑在今如城東郊老坎頭橋一帶,是揚泰崗地東半部的氏族方國。鄖語時代距今至少有3000年,又沒有文字記錄,要說鄖語是什麼樣式可謂無人能知了!但現今小片的如皋話、海安話、泰興話都是鄖語的後代,萬變不離其宗,總有鄖語的成份存在。不妨用“排除法”,從現在的如皋話中篩選,把各種影響過如皋話的外方言成份逐一篩出,剩下的就是鄖語了。

影響如皋話的外方言很多。

如皋之地春秋屬吳,吳地移民又有不同方言,今蘇州、無錫、常州、丹陽、高淳、江陰諸方言點的語音、詞彙在今如皋話中都有體現。

戰國前期越滅吳,而如皋地屬越。越地含今太湖以南的蘇浙和閩北,建都會稽(今紹興)。

戰國中後期楚滅越,如皋屬楚。楚有三楚,而以南楚和東楚的方言對如皋影響較多。

秦時屬九江郡。今如皋話中發現南昌話的聲調對如皋有較多影響,字音、詞彙相同或相近的也較多,表明江西移民較多。

漢初吳王劉濞開進鹽河直通如城以東的古蟠溪鹽田,適逢東粵(今溫州一帶)舉國徙江淮間,今如皋話中發現大量字音、詞彙與溫州、建甌、天台等地音同或音近,這應與東粵移民有關。

西晉永嘉八王之亂導致中原移民大量逃亡,逃往東南的最多,導致東晉的建立。另有遷徙到如皋的一支,有史稱客家人。研究證明,今如皋話與晉語客家話有同源關係,中原人的大量遷入,使如皋話發生質變,由南方方言區變為北方方言區。此以如皋建縣為標誌。

所以,今語言學界把上古時期的如皋話劃歸為南方方言區,是以歷史區劃、移民史料和如皋方言中的南方方言為依據的,是正確可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