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才俊孫權緣何晚年變得如此不堪

青年才俊孫權緣何晚年變得如此不堪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國主,從十八歲執掌江東到七十歲辭世,可謂是人生精彩篇章不斷,更是贏得了梟雄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歷史最高評價。然而當到了花甲之年的孫權,卻漸漸地褪去了青年時期的英明神武,在選人用人方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也為吳國最終的覆滅造成了不可更改的基礎。

1、青年才俊俏孫郎。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可以說孫堅是創業者,孫策是奠基者,孫權則是守業者。孫堅少年出道,完全依靠軍功立身,在漢靈帝時期就已經被封為長沙太守、烏程侯,連同時期的曹操和劉備都無法望其項背。孫堅追隨袁術,在討伐黃祖的戰役中死亡。孫策子承父業,繼續追隨袁術,雖多有戰功卻始終不能獨立,孫策於是決定回到老家揚州創業,在經歷了多場巧取豪奪、戰略掠奪之後,漸成江東一霸,期間更是被曹操代表的漢朝廷封為討逆將軍、吳侯。孫權當時年齡還只有十幾歲,但是聰敏好學、善攏人才,身邊已經集聚了大量的有本事之人,再加上哥哥孫策的提攜和歷練,孫權從縣長被舉薦為孝廉、茂才,可謂春風得意,實力爆表。

青年才俊孫權緣何晚年變得如此不堪

2、十八執業謀未來。孫策死的時候也只是僅僅二十五歲,死因三國演義中已經有了精彩的描繪,歷史上孫策也確實是被許貢的門客用暗箭射殺的。臨終之時,孫策對只有十八歲的孫權說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可見孫策對自己這個老弟的本事是心知肚明,瞭然於胸的。初掌江東大權的孫權,面對的是外有侵擾、內有危機的政治局面,但是更多的壓力來自於江東內部,這很是考驗孫權的執政能力和水平了。孫權一方面忍辱負重,你想啊,年僅十八歲面對眾多能臣悍將,亞歷山大有沒有?孫權延續孫策當時的用人,籠絡張昭、周瑜等人,對整個局勢進行了很好的把控。另一方面,進行軍事改革,選拔使用新人和打擊異己,比如重用新將呂蒙等人,虛弱孫輔的權力,攻擊梟殺李術,這些策略對穩定局勢無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也為三國鼎立的未來謀劃奠定了紮實的人才基礎和政治基礎。

青年才俊孫權緣何晚年變得如此不堪

3、圓滑外交創生存。縱觀孫權的外交策略,無論是吳蜀聯盟還是暗通曹魏,無不是堅持國家利益第一的考量。赤壁戰爭之前,曹操有心一舉吞併江東和蜀漢政權,這個時候孫權力排眾議堅持吳蜀聯盟,赤壁之戰之後由於荊州歸屬問題爭端,孫權根本就不忌諱和蜀漢政權翻臉。尤其是關羽在劉備自立漢中王之後,配合劉備打通荊州和益州陸路通道戰略過程中,孫權不僅罔顧吳蜀聯盟,而且和曹魏政權暗通款曲,結果關羽就丟了性命。曹操去世曹丕稱帝之後,孫權上表稱臣,但是這些都是權宜之計,孫權根本就不派質子到魏國,玩的全都是口頭文章,但是卻實實在在的獲得了國家穩定和和平,一切的一切還是國家利益的考量和安排。這種圓滑外交,自然不可能一直奏效,曹丕御駕親征討伐吳國,這個時候孫權轉回頭繼續吳蜀聯盟。

青年才俊孫權緣何晚年變得如此不堪

4、晚年敗筆染形象。應該說孫權的大半生是輝煌的,不僅知人識人,而且能夠大膽使用人才。從一開始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到啟用呂蒙、陸遜等等,無不透著精明和魄力。可是孫權的疑心也比較重,這從赤壁之戰中派程普牽制周瑜、呂蒙襲取荊州之時想安插親信等事件中可以窺出,不過年輕時期的孫權還是能夠做到從諫如流的,因此也就瑕不掩瑜了。可是到了晚年的孫權,開始聽信讒言,昏庸驕狂了,不僅手握大權不放,而且疑心更重。這從他任用重要官員上可以看出,要麼是一些平庸聽話之輩,要麼是一些遠離京城的前線統帥,這些人用麼不敢不會用權,要麼就是處處受到牽制,造成朝廷的政治平庸。尤其是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孫權左右彷徨,猶豫不決,這位東吳滅國埋下了隱患和伏筆。

​引用《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話來給孫權做個評價吧!“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