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神话、传说与信仰》:神的历史也是人的需求史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田野考古学的蓬勃发展与视觉信息的普遍化,物像、图像、影像相关论述源源而出,鼓吹四重证据研究法的神话学者叶舒宪指出:从上个世纪迄今,中国神话研究乃至文化研究的新动向,颇有从书写文本到图像文本、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移现象。本书曾于2001年出版,今有机会收入中国神话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合力筹划多年的“神话学文库”,以简体再版,除了修订全书文字,调整并加强第一章有关玄武原始形象的论述之外,主要参考较诸文本文献更具论证力与审美功能的图像与物像,增写第二章以探讨龟蛇双首的历时性流变与其审美图式的意义,新旧版前后十年之间,亦可以藉此观察神话研究势不可遏的新思潮。

探讨玄武神事迹,是研究神话发展律则中一个生动多面相的例子。推原玄武崇拜,起于原始方位及星辰信仰,秦汉时期跻身四灵之一后,即以吉祥灵兽的姿态,遍见于旗帜、画像石、墓碑石刻、文刻、器皿、符箓、宗教图像、玩饰、绘画,乃至于成为邮票图案等一系列人类意识的表现符号,在世代及族群之间传播。然而早期神灵,具有超自然的性质,未必有人形化、人格化的机会,四灵中的青龙、白虎、赤凤始终止于泛泛的灵性力量,维持其神圣的单纯,未能从原始崇拜的动物形象演化为宗教信仰的对象。同属四灵的玄武,却机缘奇特,以丰沛的动能变化发展,成为独尊一方的护国神、家喻户晓的驱邪神,不仅被南北各地乡民视为大父母,且深入影响彝、瑶等少数民族,全台湾奉祀玄天上帝的庙宇则有四百余座之多。

为探索玄武信仰发展的内在动力,本书论述主要就“玄武信仰的源起与演变”、“玄武原始形象与其审美造型”、“玄武信仰与周桃故事的互染”及“周桃斗法故事的艺文演出及其流变”等几个方面作历时性的追踪。有关神话/宗教的发展与源起的论述,本文主要采用有“人的哲学家”之称的卡西勒(Ernst Cassirer,1874—1945) 与以“万物有灵说”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 之说,他们以动态的概念,寻求神之诞生的规律,探索人们形构神意象的集体走向。此一集体走向的概括性论述,可以具体而微地作为某个神明发迹史的检验,民俗信仰学者刘枝万曾以台湾神庙最多的王爷信仰为例,指出从原始素朴的灵魂崇拜演化到万能之神,台湾的王爷信仰历经可分为六个阶段的演进,这六个阶段与卡西勒的三阶段及泰勒的五阶段说,在源起与归趋上基本是近似的。王爷原是散播瘟疫的“疫鬼本身”,后逐渐演化成为禳灾造福的万能神,神格由凶恶转而为吉瑞,虽是比较少见的特例,然而这从玄武龟蛇相互吐信变为龟蛇口嘴互衔的曼荼罗图形(梵文Mandala),不祥的意味逐渐淡化,终而成为道、佛的护法大神,获得了另一例证。可知神明信仰的演化历程,往往因时、地及风土人情的不同,在发展阶段上有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却总是朝着人类集体的心理需求演进。

自然崇拜是一切崇拜之源,随着自然神话往文化神话发展,玄武不再是星辰、方位或动物等大自然的灵异力量,而往宗教、政治乃至道德英雄的位格移动。它一方面被宗教体系吸收,备受道教的推波,朝仪式化、方术化演进,成为道教的司命大神;另一方面则在帝王权力的操作之下,不但确立了其威仪赫赫的武神形象,也成为有求必应、神迹遍行的万能神;更因缘巧合地在一出婚俗的戏曲剧目中崭露头角,有机会跃出宗教的藩篱,在民间故事中存身、播扬。

就叙述形态学的论点而言,所有的文体形式,莫不取源于神话,浸渐而有民间故事、传说,乃至今日的小说,这是叙事文学发展的必经过程。时至今日,圣王神话也许难有新的文本,但盘踞八百余里、庙寺不绝于途的武当山岳,却可能是玄武新传说的梦工厂。然而除了玄武出身传及相关的风物传说之外,就民间故事的传播系统而言,最值得观察的是随真武神形象的蜕变及地位的抬升,叙述婚俗仪式的桃花女故事,也随之展开了阶段性的演变。玄武与桃花女原本各自独立的传说,首度在北杂剧舞台上接触,牵强拼凑之迹明显。待杂剧本事改写为章回小说,以叙事的嵌入法,将整个周公与桃花女斗法嵌入玄天上帝出身传说中,“龟蛇交”的奇异造型提供了“斗法”故事的灵感来源,使周、桃的缠斗有了一个神话性架构,周公、桃花女与玄天上帝,成为阴阳斗法故事的铁三角,周、桃原身既是蛇与龟,也可以是门槛精与桃精、金童与玉女、刀与刀鞘、袁天罡与侯娘、鬼谷子与陶花乃至俊男与美女,在戏曲、传说故事、通俗小说、笑话、童话、说唱文学、傀儡戏、电视剧以及现代诗等不同的文类媒体中被改写与重组。玄天上帝与桃花女传说的互染,时而遮蔽了“周桃斗法故事”作为婚俗推原的根本主题,原本属于“择日禁忌”的婚俗仪式源起故事,在玄武介入后,已转换为道化剧中最流行的封神、度化故事类型,这一走向,原属民间故事踵事增华、追求玄奇的常态,看来偶然,却与时代背景、民俗信仰乃至政治作用大有关系,足征民间文艺与宗教信仰间的微妙互动。在这些纷沓的民间文艺中,玄武神表现出更可亲的人性素质,但同时也反映了民众对礼俗禁忌的虔信、笃行等情愫,已日见减弱,转向趣味性的追求。

心理幻觉是神话意象发生的一个心理动因,神话意象既不属于概念,诠释与保存的方法又十分杂沓,因而在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神话意象的解构、变异的现象就更为明显。回溯玄武原形,把闪烁不定的星光幻化为龟或龟蛇之形,将原始空间的直觉感受加以具象化,更进而人形化、人格化,每次形象的变化,都是一次神话力量的发挥,也是原有意义的失落与遗忘。本书追索玄武意象的变化,辅之以80余帧图片,试图提供看图说故事的效果。从最早独体的玄龟、龙龟,到龟蛇合体形象的出现,背后的文化因素是独体动物龟的灵力低落,顺势添上昂首吐信的蛇躯以配应四灵的整体视觉意象,以蜿蜒的姿态加强其巫术功能。从西汉到隋、唐、明各朝代,玄武除了以其狰狞可畏的造型,展现其崇仰、力动的意味之外,显然另有强调“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帝王美学的企图,一旦新的“人神同形同性”意识油然而生,玄武完全人格化之后,具有图腾意味的龟蛇玄武就弱化成为一种装饰状态。人形玄武以元版《搜神广记》绘图本披发仗剑的造型为定本,构图质俚,然而从龟蛇合体到人神同体,本书所录道教黑衣玄武(第一章图115)、佛陀石刻玄武(第二章图243)与武当山金殿的真武大帝(第三章图32)等图像,都是人神同形同性的代表作,同样是营造神秘与美,显现出崇仰意味之外的灵感光华,达到神意象的圆满境界。从神兽玄武到神人玄武,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神话意象变化周期,直到玄武脚下的龟与蛇又人形化为桃花女与周公、陶花与鬼谷子或某女与某男等,则可看做民间故事互染或裂解现象另一回合的新开始。

本文论述所采用的方法,除前述大家之说之外,神话、宗教及民间文学研究中重要的论述诸如列维•布留尔(Lucien Levy-Bruhl,1857—1939)的互渗说,弗雷泽(J.G.Frazer,1854—1941)的禁忌说,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的文化功能说,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原型理论,民间故事的类型(Type)概念及母题(Motif)结构等等,也参酌运用。本题研究获得的认知是:神话不可以狭义地视为文学的文本,而需回溯到人类肇始的基源状态,我们对各类神话构造追溯得越远,我们就越能逼近原始的神话思维与形式,在神话里找到熟悉的人性与复杂有趣的精神现象,了解神话既是人类冲创现实的一股提升力量,也是人类理性永远无法击溃的幽暗势力,既建立了许多伦理秩序,又搅乱了许多逻辑规范。圣经上说,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人们说,人照着自己的需求造神。追溯神明及神明崇拜的历史,并不缺乏心理意象和文史素材,相反的,是意象和素材太丰富了,遍及各类文化事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它多变的面貌伫立在人类的舞台上。

陈器文

2012年8月修订


《玄武神话、传说与信仰》:神的历史也是人的需求史


玄武事迹,是中国变型神话中一个生动多面相的例子,是观察神话、仪式与社会心理交互影响的一个饶富意义的范例。本书主要就玄武原始形象与其审美造型、真武神开显、玄武传说与周公桃花女斗法故事的互染等现象,做历时性的追踪,以期诠释玄天上帝信仰的源起与其文化动力。


陈器文,文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现为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神话学、民间文学、原住民神话传说、文学心理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