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分享經濟的爆發》

讀《分享經濟的爆發》

內容簡介:全球分享經濟泰斗阿魯·薩丹拉徹在其著作《分享經濟的爆發》中,通過紮實的理論分析和大量的案例調研,揭示了分享經濟的緣起與發展,闡明瞭這種新型經濟形態如何通過量化資源配置的方式整合各類分散資源,並針對分享經濟下政府面對的監管困境提出了三種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翻開本書,瞭解未來社會的商業模式和經濟發展,迎接分享經濟爆發帶來的全新時代。分享經濟的爆發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商業革命——閒置的房產、汽車、技能,甚至時間、知識,突然變成巨大的財富,源源不斷地創造利潤。

總結起來,書中主要按照三大部分對分享經濟進行了說明和展望,分別是:分享經濟的特徵及到來、分享經濟所引發的對監管模式和方式的討論、新的經濟形式對未來商業模式和經濟模式的影響。

分享經濟的特徵

高度以市場為基礎:在分享經濟下的市場裡,商品得到充分交換,新的服務層出不窮,經濟更具活力。

資本高效利用:分享經濟給所有資產都帶來新機遇,從各種設施、技能到時間、金錢,它們的價值都得到最大利用。

具有群體網絡結構,而非中心化或層級化結構:資本和勞動力來自去中心化的人群個體,而不是來自公司或國家組織;商品交易的預期取決於群體分散的市場行為,而不是中心化的第三方組織。

個人行為與專業行為界限模糊:勞動力和服務的供應商經常將點對點的行為商業化和規模化,比如搭車、借錢等,而這些行為往往被認為是“個人行為”。

全職與兼職、正式工與臨時工、工作與休閒的界限模糊:許多傳統全職工作被合同工替代,這些合同工同樣保證工作時間和單位工作量,同樣具有經濟支持和企業管理。

分享經濟的到來:到21世紀,網絡消費的商業已經是主流了,但我們知道的分享經濟直到最近才出現。為什麼等了這麼久?這是因為分享經濟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系列我們等待已久的數字化推動力量的匯聚——其中主要包括智能手機的大眾化、無線寬帶網絡的普及以及真實社交網絡數字化形成的信任體系。

新型監管模式的探討

為什麼需要監管?因為有了法律法規,世界才是一個更安全、更可靠的地方。法律法規是實現社會和經濟的政策目標的工具。它們是旨在鼓勵經濟活動的一種法律和行政機制。在通常情況下,市場實踐中存在低效、不公或者不足的情況,經濟學家稱之為“市場失靈”。這些法律法規就被用來糾正市場失靈,其他更常見的法律法規的動機包括保護消費者避免受到有害的公司行為的損害,以及確保公共安全。

但是分享經濟對一直以來受到高度監管的熟悉領域的服務傳統帶來了新的供應方式,必然會發生監管衝突。因此需要新型的監管方式來規範分享經濟這種新生事物,以達到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並且保障勞動者的權益。

由於分享經濟中可能會出現以下的情況:信息不對稱,一方比另外一方瞭解的多;一方的行為對其他人造成來影響;個人於專業之間界限模糊。因此需要採取新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以達到對各方都均衡的效果。

政府監管機構與品牌效應相結合,即以追求長期利益為目標、遵守監管規定,以及致力於提供持續的高質量、安全的體驗,這些構成了今天多數西方經濟體的信任基礎。

創新是一個不斷髮展和試錯的過程,但監管的特徵往往是穩定性和連續性。因此,監管者通常需要將創新性服務與現有法律體系相適應,而他們無法在最近科技發展下更新現存的法律框架時就會阻礙創新。

未來的監管模式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實踐:

對等監管:對等監管可以代表一個從內部進行調節的公平方式,對社會來說它非常節約成本。管理的公平性部分在於它到底是將監管人員假扮成交易參與者(這可能被認為是對等監控),還是(真實的)參與者之間互相給對方設定標準。

自我監管組織:它是由政府以外的其他力量設定監管標準或者直接實施監管,或者兩者均有。自我監管系統根據其自願水平、問責制度、實施情況和政府幹預情況不同而差別很大。一般來說,自我監管組織都是獨自運營而很少有政府的參與。與貿易組織作為一個促進福祉的行業不同,自我監管組織是通過集體制定製度來管理一個行業,由其中的各個實體一起發展和監管,有時還用標準來規範各個成員的行為。

利用數據進行委託監管:從長期來看它將會變成最重要的一點。在將監管責任委託給平臺後,會要求平臺利用其數據以確保其經營者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你可能會說這裡提到的事情——比如稅金的計算、收取和匯款——從技術上說很簡單。

對未來商業模式和經濟模式的影響

分享經濟的熱衷者將未來世界的工作定義為靈活性、流動性、創新性和創造力的增強。在這種烏托邦式的未來裡,個人將成為極具力量的企業家,前所未有地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從事按需服務工作的優勢:“年青一代真正渴望這種職業。他們不想朝九晚五的工作,為同一個老闆工作,還要迎合企業文化。他們喜歡靈活,他們喜歡獨立和控制權。”

分享經濟會將部分企業和政府的工作都變的更加靈活,未來的工作形式會更加自由職業化、外包化、自動化。

隨著技術進步的不斷加速,它會拋下一些人,甚至很多人。正如我們將演示的,對於一個有特殊技能或良好教育的勞動者來說,這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好時代,因為這樣的人可以用技術創造和獲取價值。然而,對於一個只有“普通”技能和能力的勞動者來說,這是一個從未有過的糟糕時代,因為電腦、機器人和其他數字技術將以非凡的速度獲得這些技能和能力。

在分享經濟平臺上,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有趣的多面手的復興。個人和專業之間、正式工作和休閒之間日漸模糊的界限為非專業人員創造了大量機會。並且在新型的勞動模式下勞動效率提高不是通過榨取更多現有勞動者來實現,而是尋找浪費掉的可以變成工作的時間。

最後,隨著人們參與分享經濟的程度不斷加深,社會信用也不斷進化從而發揮關鍵作用,使“看不見的基礎設施”的普及成為可能。因此,深化我們對社會信用數字化以及數字技術如何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水平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