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全息圖,誰和誰在取笑誰

《國王的全息圖》(A Hologram for the King)原名中的hologram即全息立體投影,使用者開視像會議時能看見對方真人比例的立體影像。有什麼用?我不知道,那是電影主角艾倫

的工作,因為他是個推銷員,奉命到沙地阿拉伯向國王爭取承包新發展區的全息投影工程。但所謂新發展區的絕大部份範圍仍是沙漠,艾倫在那裡總會有種"不知為何會走到這裡"的狀態。其實他被派來中東之前就已經是這種狀態了。

國王的全息圖,誰和誰在取笑誰

電影開始便以戲謔電視廣告的形式交待了艾倫的過去:房子沒有了、車子消失了、妻子不見了,一個典型美式中產的生活煙消雲散了,而主人公不知為什麼,就如很多因金融海嘯而失去養老金的人始終莫名其妙。《國王的全息圖》的笑話與反思在於一個"謎"字:人生際遇、世界局勢、國王出現的時機,都如沙漠地勢的變化一樣難以捉摸。艾倫本貴為跨國集團董事,今天卻變成為"寂寞的推銷員",流落異鄉,這故事不是講"中年危機如何逆襲成功"的,而是"心靈之旅"的故事。

國王的全息圖,誰和誰在取笑誰

他人與他鄉的處境設計,凸顯了艾倫的迷茫狀態,也是笑話的來源。笑話往往跟身份認同有關,關乎"我們"與"他們"的分別。這分別可以是國族、性別、階級,正常或是怪異,以及成功亦或失敗。笑話引起的主觀情感刺激,可以紓解身份差異之間的客觀矛盾與張力。《國》片中的文化差異,起初看來還是有點西方中心的優越感,例如當地司機Yousef"因戲人妻而怕暗算,被人在車裡裝炸彈"的恐怖主義冷笑話,可使美國人艾倫寒意徹骨;當地商談對象的反口覆舌,以及"想見的人總是見不到"的卡夫卡式遭遇,也使本性憨厚謙和的艾倫感到"不是一路人",按捺不住而用"自己方式"開路,反而有所收穫。這些情節背後似乎仍是文明和不文明的衝突。民族文化的笑話通常表達出兩點:一是外國人沒有幽默感,二是外國人本來就很好笑。

國王的全息圖,誰和誰在取笑誰

問題來了,在沙地阿拉伯,艾倫才是外國人。換言之,在這部會有美國人看的、講一個美國人在異地的美國電影當中,每個角色都可以是"沒有幽默感的可笑外國人"。Yousef的幽默感對艾倫只有反效果,而艾倫對當地人的問題"你是不是CIA"的戲言"只是當兼職"也幾乎闖禍。後來艾倫跟Yousef一家埋伏在羊圈外圍對付野狼時,艾倫沒有扣下扳機,就是因為他察覺到自己其實是狼,是羊的殖民者。因文化差異而起的誤會產生了笑話,是常見的喜劇設計;但這在《國》片中,笑話出現時卻不一定好笑,源自誤會的笑話轉為源自笑話的誤會,就有一些後設意味。

國王的全息圖,誰和誰在取笑誰

《國王的全息圖》反身地玩味著"誰和誰在笑誰"的族群笑話邏輯,不得不提故事中另一種殖民者:中國人。在金融海嘯之後,艾倫和其他美國人同樣走上衰敗的道路,而中國崛起,以前學了美國的東西,今日成為強大對手。因中國競爭而產生的焦慮感滲透了這出戏,這戲卻不是大美國意識的一記反擊,不作貶損。這是個後中年危機療愈故事,雖然開局是謎樣的資本主義危機和卡夫卡式的荒誕處境,結局卻非解謎逆襲,而是改變人生軌道,發展異地情緣,作個沙地姑爺,與謎共舞。

國王的全息圖,誰和誰在取笑誰

文化身份就如一個立體全息影像,始終是個幻象。要療愈,《國》片便要讓觀眾代入主角的處境,想象自己成為殖民者,想象自己是個跨越時空的立體影像。電影的信息是接受現實,沒法改變環境便改變心態。然而這種"接受現實"的心態本身是否如也全息立體影像一般虛幻?《國》片令人微笑多於爆笑,但它對於改變現實的啟發性是否欠缺,抑或心態轉變也可以是變革的一種,或許需要觀影人對現實世界和自身作出抽離的回顧才能體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