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打罵,孩子更怕這些事!


比起打罵,孩子更怕這些事!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的教育是功利的教育,是刻板的教育,確實,中國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很多父母無心的做法會令孩子煩惱不已。那麼,作為孩子最怕的是什麼呢?

01

無法申辯

爸媽最忌的事就是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最怕的情形是:沒有申訴的機會,若執意申辯,就被視為頂嘴犯上,必遭嚴懲。其實培養一個理性並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孩子遠比保住大人的面子重要。

02

家庭不和

前段時間,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成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問卷中一題“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率最高,

而孩子寫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生活中,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大人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有眼睛看,有耳朵聽,會用心去感受。父母在他面前的一切言行,他都記錄下來了,牢記於心。

03

父母說話不算數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隨處可見: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等孩子寫完了作業,大人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久而久之,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捉弄”自己,言而無信,對父母感到深深的失望。情況嚴重的,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

當家長的,要說話算數,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輕易許諾,隨便許願;答應孩子的要求,就一定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做個言而有信的好榜樣。

04

父母不良嗜好

煙霧繚繞、酒氣熏天、麻將聲聲,不良習慣的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酒喝多了,麻將輸了,最後遭殃的卻是自己。不良嗜好,不僅帶給家人煩惱,對自己的身體危害極大,也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環境。

05

不喜歡自己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

06

語言傷害

大人口不擇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孩子,說話也不要毫無選擇,孩子年齡越小,他們對於父母的評價就越依賴,消極的評價、惡劣的情緒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同樣一句話,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說,善意和鼓勵的角度,比指責和貶低更能發揮積極的效果。

07

父母包辦

無論是穿衣服、時間安排,還是交朋友、選報興趣班,都不能自己做主。大人的解釋永遠是:小孩子懂什麼,這都是為你好。

親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父母包辦的現象在中國十分普遍,要麼是父母放心不下,要麼是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而重要的,其實,即便孩子再小,也是一個人,他們的興趣和感受需要尊重,他們應該有一定範圍內的自主權,只有給他們自己做主的機會,他們才能發展自己的個性,才不至於毫無主見。

免費送大家一份各年級精品試題資料大禮包,私信我回復【大禮包】即可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