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充足睡眠和心血管健康存在因果關係

【科普時報】充足睡眠和心血管健康存在因果關係

科技日報北京2月17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醫學研究論文,美國科學家描述了睡眠影響小鼠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斑塊積聚)風險的機制。這一新發現表明,充足的睡眠和心血管健康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病起因。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與多種健康狀況相關,包括心臟病患病風險的增加。然而,研究人員對於睡眠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的細胞機制和分子機制,卻知之甚少。

此次,美國麻省總醫院及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菲利普·斯維斯基及其同事,研究了長期睡眠片段化(睡眠中斷或睡眠不足)對於易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基因改造小鼠的影響。研究團隊報告稱,長期睡眠片段化的小鼠比對照組小鼠更加焦慮,會產生更多的炎症細胞,並且會形成更大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些小鼠的大腦外側下丘腦區域產生的食慾肽(一種調節覺醒的神經肽)也較少。

研究人員解釋,食慾肽通過一種名為CSF1的信號傳導蛋白,控制血細胞(包括免疫細胞)的生成。他們觀察發現,在睡眠不足的小鼠體內,免疫細胞的生成增加,且動脈粥樣硬化加速發展。他們認為這是由食慾肽減少和CSF1水平升高引起的。恢復這些小鼠的食慾肽水平,動脈粥樣硬化便減少。

下一步研究,是檢驗這些發現是否也存在於人類中。在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研究人員認為,不受干擾的睡眠,可以保持下丘腦適當釋放食慾肽,並對心血管健康起到保護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