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懷若谷、技驚杏林,這才是真正的中醫大家!

今天,讓我們懷念這樣一位中醫老專家——蒲輔周。


虛懷若谷、技驚杏林,這才是真正的中醫大家!



蒲老少時秉承家學,又勤求博採,故斷證確而立方謹,足為後學楷模,到北京後,培養出了很好的接班人,迄今已成為中醫界之中流砥柱。蒲老遺留之著作雖不太多,但理、法、方、藥井井有條,在醫療方面影響之大,並世少與倫匹。


1888年1月12日,蒲輔周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少名啟宇。這一年是光緒十四年,那年,康有為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英國企圖從印度向我國西藏擴張。這是個動盪的時代。

我們的小啟宇生在一箇中醫世家,他的祖父蒲國禎和父親蒲顯聰都是當地名醫,蒲家在梓潼縣東街開辦了“杏林堂”,雖說生在名醫之家,但是經濟甚是清貧,早年習儒,然清廷腐朽,時政黑暗,雖有濟世之心,而終覺壯志難酬,最後決定輟學向祖父學醫。

小小年紀,名聞鄉里


小啟宇聰明過人,且喜學好問。祖父便一心提點教育他,於是,小啟宇11歲後便由祖父講授醫書,15歲開始刻苦攻讀中醫。那時候的他在“杏林堂”侍診,聆聽教誨,耳濡目染,漸得家傳之秘。

18歲時,啟宇便獨立開業應診於鄉間,當時還舉行了莊重簡樸的出師儀式。他一直遵循祖父教誨之“醫乃仁術”,從小立下了“濟世救人”之志。

1908年,啟宇為表明濟世救人的志向和感激病人的讚譽,改名輔周,取“輔助貧弱、賙濟病人”的意思。這一年,慈禧太后病死,年僅三歲的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即位。


虛懷若谷、技驚杏林,這才是真正的中醫大家!


心繫勞苦大眾,醫德高尚

1917年,蒲輔周至成都開業,數年後返回梓潼行醫。1927年被選為四川梓潼縣商會評議員。1933年被選為四川梓潼縣第一區區長,數月後因病辭職。在此期間,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1931年倡議成立了梓潼縣"同濟施醫藥社"。此慈善機構,解決了不少貧苦百姓無錢請醫買藥的困難。還創辦了平民教養廠、"施棺會"、西河義渡等多項慈善事業,活人濟世,受到當地勞苦大眾的歡迎。

他早年在家鄉行醫時已享有聲譽,但由於一次偶然的失誤便毅然停診3年。期間,他閉門讀書,反思自己的不足,甚至花了1個月將借來的一部日人編著的《皇漢醫學》抄錄讀完,並感慨地說:“外國人尚於中醫有如此精深研究,中國人豈甘自卑!”

1921年,蒲輔周又掛牌行醫。他早出晚歸為災民義診,施藥。由於長期在農村行醫,深諳勞動人民的疾苦,他主張用藥就地取材,儘量不花錢、少花錢,方便群眾。水牛角、黑羊角、韭菜、蓮藕、鮮竹葉、鮮蘆根、胡桃、豬板油等藥物,一般醫生較少使用,但在農村俯拾皆是,蒲輔周常用它們來代替貴重藥物。梓潼當地不少百姓患外感熱病,他用單驗方來治療,充分體現了中醫簡、便、廉、效的特點,深受群眾歡迎。1931年,他倡議成立了梓潼縣“同濟施醫藥社”。那一年,蔣介石率領二十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

1934年,他拿出節儉之資,共買田五十畝擴大“同濟施醫藥社”的規模,請名醫免費為貧困者診病、施藥。1934年4月28日舉辦“藥王會”,蒲輔周開堂收弟子薛崇成和鄭松君。

1935年,蒲輔周的大弟子薛崇成亦到成都學習。同年冬天,成都溫病流行,患者擁堂塞鋪。46歲的蒲輔周詳細診斷,認定此係“寒包火”,思索再三,將麻黃研末作為引子發放。果然,經他看病無不效驗,於是名噪省城。

1936年,有感於時事日非,且不屑與地方政界同流,蒲輔周又赴成都行醫。同時,在成都亦辦起了"同濟施醫藥社",並與泰山堂訂下合同,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斷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去泰山堂抓藥,賬記在他名下,由他定期去結算。這一年,中國中央紅軍陝甘支隊與陝北紅軍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開始準備渡黃河東征。

1940年,梓潼霍亂流行,蒲輔周聞訊後,立即匯200銀元和處方一張,要他弟弟們將治療霍亂的藥方抄錄後四處張貼,廣為宣傳;把所匯銀元買成藥品,半價發售,貧窮的分文不取。1945年,成都麻疹流行,蒲輔周常涉水到御河邊和城郊勞動人民聚居區,為他們免費診治。同年,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十全高手、譽滿首都


1955年,國務院在北京成立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向各省徵調著名中醫,擔負科研、教學、醫療重任。全國各地共調了30多位中醫,蒲輔周以四川省中醫婦科專家的身份,第一批奉調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名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很多地區大規模發生乙型腦炎的病發,當時的醫療技術和衛生環境很差,人均壽命只有35歲。抗病毒的特效藥根本想都不要想,西醫所謂辦法只能對症治療,就是針對症狀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1956年,北京地區流行乙型腦炎,許多醫生仿效頭年石家莊地區治療乙型腦炎的經驗,沿用白虎湯,結果無效。蒲輔周翻閱文獻,通過客觀、仔細、全面地分析,改用溼溫法診治,大獲神效,使許多垂危患者起死回生,挽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

虛懷若谷、技驚杏林,這才是真正的中醫大家!



1960年,蒲輔周72歲,當選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任廣安門醫院內科主任。有時晚間政協有活動,他便搭公共汽車前往,同仁問為何不向院裡要車,他說:“現在汽油缺少,節省點汽油,可以用於國家建設。”

1966年,蒲輔周77歲,任中醫研究院黨委委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中央領導保健醫師。他側重老年病研究,探索老年體質的特殊性、老年病證的多樣性、老年用藥的規律性,寫了許多病例、臨床體會。

周總理總愛與蒲輔周擺兩句。大多垂詢中醫弘揚與發展問題。有一天,總理卻問他:“你給我開的藥為什麼特別靈?”輔周知道,周總理指他患癃閉之疾,許多醫生一籌莫展,他給治癒了。輔周說:“別人把你當總理醫,我把你當病人醫。總理的病非醫生可醫,病人的病自是醫生可醫的”。總理哈哈大笑。

蒲輔周建議周總理每天吃一個玉米麵窩窩頭,以增強脾胃功能。周總理連說:“好,好。”並堅持做了。

1975年,蒲輔周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擔任中央領導保健醫師期間,蒲輔周總結歸納了12字診治老年病的方法,即“辨證(症)準,立法慎,選方精,用藥穩”。蒲輔周十分重視老年保健。他說:“老年人尤其要使足下暖,這對血液循環有好處。飲食有節,多吃五穀雜糧,不可過飽,亦不可忍飢。飯後緩行百步。藥補不如食補。服藥以冀長生,何異痴人說夢。服藥不節慾,亦自傷生。保持思想樂觀,是減少疾病的重要因素。”

蒲輔周長年忙於教學、科研、臨床、學習,上午上班,下午會診,長期超負荷運行,年近九旬,深感精力不濟,自語“行將就木”,但仍忙碌不已,終於病倒。1975年4月29日,因積勞成疾,蒲輔周病逝於北京醫院,享年87歲。其骨灰一半安放於八寶山,一半經特批安葬於梓潼縣絲公山,梓潼縣委、縣政府為其立碑。

蒲輔週一生忙於診務,無暇從事著作,晚年由其門生整理出版了《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等,尚有《介壽堂隨筆》未能出版,實屬遺憾。

2018年,《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蒲輔周》被整理出版,書中專題研究蒲輔周的學術思想,並將其思想從多角度全方位做系統整理與歸納,更有利於後世全面地繼承其學術精髓。


虛懷若谷、技驚杏林,這才是真正的中醫大家!



蒲翁論醫,則循循精要,有頓開茅塞之功;

蒲老處方,則落落清疏,極爐火純青之妙。


……以下是正經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蒲輔周


虛懷若谷、技驚杏林,這才是真正的中醫大家!


內容介紹

蒲輔周為四川綿陽梓潼人,早年即以醫技名震成都,於一九五五年奉調中國中醫研究院,傾心中醫事業七十餘年。蒲氏醫理精深,經驗宏富,長於內、婦、兒科,尤擅長溫病治療。在中醫學術的許多領域有獨到見解,為當代傑出的中醫學家。本書由“生平簡介”“治學經驗”“臨床經驗”“論文著作”“學術思想”“良方驗案賞析”“學術傳承”和附錄等組成,對蒲老的行醫經歷,學術成就以及臨床診療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本書以對蒲老治學方法、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的解析為重點,以揭示先生的治學門徑、辨證用藥的內在思路與規律。力求體現蒲老強調辨證論治、治病務求其本的診治特點,希望對提高讀者的臨床水平有所幫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