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中東大鐵路 〖21〗 中東鐵路的勘測

嚴格的講,沙俄對中國東北地區的地理調查和勘測應該起於1689年的中俄《尼不楚條約》,儘管《尼不楚條約》規定中俄以外興安嶺為界,但沙俄在亞洲東方攫取出海口的野心從未停止,至《北京條約》的170多年間,一直開展地理調查甚至武裝巡航到了松花江上游。

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後中俄邊界推進到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1886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正式批准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設,鐵路的勘察測繪大規模展開了。最初的規劃是沿黑龍江、烏蘇里江繞行中國邊界,考慮造價和加強中國東北的控制,沙俄重臣維特提出鐵路從中國境內穿過。其實在維特的想法提出後,《中俄密約》簽訂前的1895年沙俄的工程技術人員就非法的對中國境內進行了勘測。

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1896年《中俄密約》簽訂,沙俄正式獲得了在中國修建鐵路的權利,勘測工作也全面鋪開。1897年1月,中東鐵路公司董事會舉行首次會議,俄國著名鐵路專家尤戈維奇擔任中東鐵路總工程師,伊格納齊烏斯為副總工程師。隨著築路工程的進展,工程局副局長由1人增加到3人。工程局最初設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成立技術、機械、船舶和火車、衛生、電信及庶務等6個處,負責鐵路的勘查、設計和施工。

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1897年8月28號,在吉林省東寧縣三岔口舉行中東鐵路開工典禮

鐵路勘測設計涉及專業非常多,地質、水文、測繪、橋涵、隧道、路基、站場甚至氣象等等,沙俄當年一共有多少工程技術人員參與中東路勘定現在缺乏準確的統計,但這是沙俄舉全國之力的國家工程,人數應該很多。當時黑龍江地區人煙稀少,給養保障很困難,另外儘管有少量護路軍保護,但土著居民和土匪的騷擾還是有很大的危險性,工作條件其實很艱苦。這些工程師多數畢業於聖彼得堡水陸交通學院(現在的聖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在俄國都屬於高收入階層,生活優裕,好多人還是沙俄貴族,他們中間不乏信仰帝國擴張的狂熱分子,但多數應該還是靠著敬業職守、為國服務的精神支撐他們頑強的工作,修建中東鐵路這些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些工程師現存的家信記錄了他們的真實思想和當年的工作狀況。

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當年的測繪手段也很原始。

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這是靠著這些工具,完成了近2500公里的鐵路勘定。最初確定鐵路正線由滿洲里入境、經呼倫貝爾、齊齊哈爾、呼蘭(現在的哈爾濱,那時沒有名字)、阿城、寧古塔(橫道河子),一直到綏芬河出境。但沙俄高層認為,這條線路有些"偏北"。1897年2月,中東鐵路公司藉口大興安嶺山高雪大,冬季行車困難等,向清政府提出將原擬路線向南移動的主張,即從海拉爾,沿依奔河、烏奴爾河,越大興安嶺,沿卓爾河進入扎賚特,渡桃兒河,沿嫩江西岸,經郭爾羅斯前旗(現通遼市),渡松花江至伯都訥(吉林扶余),經吉林至寧古塔,再經瑚布圖河,最後由東寧出境。這一線路較原擬舊線南移約150公里,經過吉林省城(吉林市),逼近遼寧,伯都訥位於東北三省中心,又有松花江水運之便,有利於沙俄在中國東北獲得更大的勢力範圍,這才是沙俄企圖將路線南移的真正用意。清政府認為,新線所經之地人煙稠密,撥地不便,且齊齊哈爾之南須經行蒙古境內,超越中俄條約範圍,所以拒絕了沙俄將線路南移的要求,清政府的真實想法是不想沙俄過多的深入中國境內。

後經總工程師尤戈維奇和工程師希爾科夫率領勘測隊對新、舊兩個線路再次勘查,發現伯都訥地勢低窪,常有水患,松花江段水淺,大型船隻無法通過,決定放棄南線,最後確定仍然以原來的線路作為中東鐵路幹線。

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綠色虛線就是論證過的南線

東段原計劃沿綏芬河河谷從俄國進入中國,但因地質條件不適合鋪設鐵路,所以往北移了50公里,就是現在的綏芬河市。

中東鐵路是東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催化劑,鐵路線路決定了這個地區後來的重要程度,這個道理現在是常識,所以今天各地都爭著要通高鐵。但是100年前的中國官員大都不願意鐵路通過自己的區域,因為地方管理難度增大了。

通鐵路的地方都因此永遠改變了面貌和歷史。

鐵路是怎樣建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